今天的黔菜是在清代饮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贵州吃什么?怎么吃?有什么特点?
李祖章《黔中竹枝词》载“山腰茅店客停车,玉米为餐佐豆花;淡食难堪增占水,海椒烧罢洗盐巴”。作者注:“途中有包谷饭,菜多水豆腐,俗名‘豆花’,并无豆油,以水泡盐块加海椒(辣椒)调食,谓之‘占水’,缘黔中盐、布最贵,有贫民生平少食服者”。这首竹枝词生动再现清代贵州饮食文化特点。
竹枝词是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谣,内容是咏风土、纪时事,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而我国传统官方文献注重对重大事件与精英人物的记载,而不太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竹枝词反映下层社会的生活,再现下里巴人的生活世界,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清代贵州竹枝词有大量饮食文化的素材,再现了清代贵州人吃什么,怎么吃的历史,从而弥补了传统文献的不足。
尊敬的市民朋友:
本周五(2020年4月3日),【孔学堂·天翼文化讲堂】第一期——《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将邀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严奇岩主讲,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通过网络直播开启线上讲座,本期讲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竹枝词有何价值?二是为什么要从竹枝词研究清代贵州饮食文化?三是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内涵及特点。
讲座时间:
2020年4月3日
14:30--16:30
讲座主题:
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
观看方式:
2020年4月3日14:30——16:30
扫码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主讲人:
严奇岩,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负责人,西南民族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专家。近年主要从事西南民族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已在《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农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和《喀斯特环境与贵州民族墓葬文化》等专著3部,主编《贵州民族史论集》,编著研究生教材《中国史前沿问题课程教学案例》等。
主持人:
周之江,男,197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媒体工作十八年,现任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曾与人合著出版《贵州古村寨》,个人著有《小吃纪事》《大时代的小注脚》,并整理出版了民国时期曾任贵州省主席的吴鼎昌所著《花溪闲笔》及其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