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贵阳孔学堂举办线上公益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气.白露稻花香里说丰年,邀请贵州电视台资深编导刘仁涛;漫步贵州旅行指南系列出品人、Lonely Planet《贵州》作者、中国国家地理作者袁銮;贵州原生物种种植的朱首芳三位嘉宾和线上观众一起,畅谈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讲述白露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意味。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主持人以一首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开场,将白露节气名称的由来、天气的转变、农耕生活的样子一一道来。
白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白露暑气灭,一夜凉一夜”。刘仁涛老师说,白露节气,是一个天气由热转凉的标志,从白露开始,秋收就算拉开序幕了。
说到秋收,就不能不提稻米,中国是稻作的起源地,在贵州,数千年前从江南传来的稻种,在此“定居”下来,不断延续,最终成为贵州的原生稻种。
致力于原生物种种植的朱首芳老师,带来了她目前正在种植的好几种贵州原生稻种,比人还高的“高麻糯”,米粒细长的“长粒红谷”,香气浓郁的“特小香”......朱首芳老师介绍:“贵州的稻米种植虽然无法量产,但胜在少而精,以自然之法培育肥沃的土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用生物平衡的方式进行植保,加上充足的雨水,产出的稻米自然香甜可口。”
长期行走在乡间的袁銮老师更是贵州稻米的“铁粉”,“贵州稻米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化,不同的气候、海拔、水分,让每一个村寨都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稻种,寨子里的农人用他们的经验种出最好吃的稻米,并且代代相传。”
白露过后即将秋收,大忙季节已过,在农村,特有的“吃新节”就启幕了,从农历六月六,可以一直持续到收割结束。
以贵州的仡佬族为例,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吃新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分头去摘新(或叫采新),附近村边田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只要是七成熟以上的,不论是谁家的都可以摘一点,被采摘的人家不仅不会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采新还代表着祝福。
在三位嘉宾的畅谈互动中,在线观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白露这一节气的由来、风俗。
据了解,贵阳孔学堂已连续数年开展二十四节气传统公益文化活动。较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二十四节气活动更添特殊意味,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打破空间限制,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