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深情注视——苏北做客溪山书会 分享与汪曾祺先生二三事

2023-07-15 11:56:00 来源 孔学堂微信公众号

“如果汪曾祺先生还在世,听我这么一说,他一定会哈哈大笑。”作为与汪曾祺先生打过八九年交道的“汪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北在先生弃世二十余年后依旧致力于汪曾祺研究。

图片

7月15日,苏北携新书《忆汪十记读汪十记》《湖东汪曾棋》做客贵阳孔学堂第44期溪山书会,分享他多年来研究汪曾祺先生的心得体会,讲述与先生的二三事。本期书会在也闲书局举办,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图片

贵阳孔学堂第44期溪山书会现场。

苏北号称“天下第一汪迷”。据周之江介绍:“苏北二十岁时,读到汪先生的小说,倾倒不已,曾将《晚饭花集》抄满四大个笔记本,一九八八年即只身一人访高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汪曾祺;一本书:《晚饭花集》’。”

图片

书会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分享会上,苏北提出“汪曾祺先生是一个不一样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个特别的作家。” 苏北说,初读其作品时,觉得文字简单充满了风俗人情。随着研究深入才慢慢体会到,先生文中的风俗人情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审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北,号称“天下第一汪迷”。

“汪曾祺是一个知识庞杂的作家,在学问之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才华。” 苏北介绍,汪曾祺先生的父亲是个牙医,会画画,会书法,放风筝,钓鱼,是个有趣的人,对他影响很大。除了写作,汪曾祺先生也喜爱绘画、书法、京剧等文艺活动,并且诗书画俱佳。他的大儿子汪朗曾说,老头儿有“三杂”——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曾有人评价:“汪曾祺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图片

观众全神贯注,倾听苏北分享与汪曾祺先生二三事。

人们常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苏北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汪曾祺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受过现代意识的影响,童年在高邮有过良好的传统文学教育,不是士大夫。汪曾祺先生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图片

苏北新书《忆汪十记读汪十记》《湖东汪曾棋》。

苏北过去一直认为《受戒》《大淖记事》是汪曾祺最重要的作品,现在发现《异秉》《鸡鸭名家》才是汪曾祺代表性作品。《鸡鸭名家》主要写了身怀赶鸭绝技的陆老头和会炕小鸡和小鸭的余老五两个风俗人物,《异秉》讲述的是苏北小镇中市井之人的故事。“汪曾祺先生发现了小人物生命中的光,是他最大的贡献。” 苏北也十分赞同他人对先生的这句评价。

图片

苏北朗读汪曾祺先生的书信片段。

“今天分享的是我研究汪曾祺先生这么多年来的精华部分。”分享会的尾声,苏北还分享了汪曾祺的自述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青春……”同时,也朗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书信片段,展现当年的文人风采。

图片

签售现场。

分享会后,苏北为读者签售。先询问读者名字,再毛笔一笔一画写下,钤一方印,再垫上一张餐巾纸,恐阖上书页时,未干的印墨沾污书页,速度虽慢却吸引了众多书友排队。

图片

文/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董容语

图/孔学堂 张杰

  • 编辑: 宋德政
  • 统筹:
  •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