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2023年7月2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余斌教授携新作《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在贵阳孔学堂六艺学宫礼教厅向读者讲述杨苡先生的精彩一生,并与听众交流口述史创作相关问题。
杨苡先生生于1919年,逝世于2023年1月27日,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所翻译的《呼啸山庄》是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也是此中文书名的首译者。其兄杨宪益、夫赵瑞蕻均是著名翻译家。杨先生出身优越,教育背景突出,百年人生又多处于社会变化剧烈的时代,生命历程自有许多不同常人之处,因此其自传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话题性。《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甫一出版便倍受瞩目,余斌教授作为本书的撰写者、杨苡先生的忘年交,自然是最适合讲述杨苡先生生命与心灵的人。余斌教授身兼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周作人》《提前怀旧》《南京味道》《旧时勾当》《去今未远》《东麟西爪集》等作品。
余老师首先介绍了杨苡与其成名作《呼啸山庄》译作、杨苡与其家族天津杨家、杨苡与西南联大等几个话题,对杨苡生平予以客观介绍,对外界加在她身上的诸种标签予以解剖,指出其虽出身豪门而在家族内部居于弱势,一生受母亲管束,而又很早就有冲破的愿望。她渴望自由,勇于追求真善理想,却又非事事如愿,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面的杨苡形象,她长寿,阅世丰富,而又率真。她身上有些矛盾之处,决计委托忘年好友余斌撰写口述自传,又不觉得这是一种需要面对公众的行为,当一些自由表达即将面向公众时陷入犹豫,最终则释然面对一切,展现出一位杰出女性作为平凡人的一面。她记忆力过人,却总是略貌取神地选择性记忆生活细节,因此讲述了很多公众心目中的“民国名人”不为人知的事迹。
这部数十万字的书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曾获2022年度《收获》非虚构榜首作品,入选“中国好书”2013年1-2月榜,“得到”年度书单长名单,“微信读书”“神作”榜,“豆瓣读书”高分榜,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被制作成有声书广为传播。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一些问题:“ 谁值得‘做传’?口述何以‘自传’” 我们该怎样面对一部口述史?面对听众的疑问,余老师以本书的撰著过程为例予以解释阐发。他指出本书内容是在怀旧谈往中聊天聊出来的书,谈论旧人旧事是杨苡先生晚年的一种生命状态,自己是记录者,某种意义上两人一半是聊天,一半是采访,自己也在交流过程中一步步优化自己的处理思路,所拟题目也由“碎碎念”变为“已故少女回忆录”再变为“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确定其作为口述自传的定位。
口述史的撰写包含有四个组成要素,一是口述人的实际经历,二是口述人的讲述内容,三是撰写人的撰写,四是最终的成书。整个工作过程实则是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余斌老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坚定认为:无论各要素体量多大,无论口述人身份多么特殊,无论诸要素间的互动多么复杂,撰写者最需要坚持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再真实,唯有更好地复原历史场景,才能拥有“历史的温度”。
在解答“我们该怎样面对一部口述史?”这一问题时,余老师指出读者务必重视口述史的私人视角与个人化叙述,因为多非全知视角,读者有时要进行必须的“脑补”。
中国史学发达,历史人物传记汗牛充栋,但普通人常有困惑:谁值得做“传”?普通人的传记尤其是普通人的口述史有何历史价值?余老师对此深有思考,他指出大人物的口述和普通人的口述同为“历史见证”,只是见证方式不同。如果说大人物的口述是一张特写式的个人“肖像”,普通人的口述则可以构成社会生活的“群像”。大人物口述时更在意“历史评价”,在意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在意“后人怎么看我”。普通人更注重口述中的感受,其讲述多具有“疗愈”意味。
余老师关于口述史问题的剖析引发了现场听众尤其是老年读者的强烈共鸣,在互动环节主要围绕着“为何人立传?如何立传?应该为何人做口述史?如何操作?”等问题展开,有听众在提问过程中念及家庭往事一度哽咽,余老师在详细解答后呼吁更多的人来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记录下每一个生命的印记。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听众热烈讨论,不愿离去。
文/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力
图/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