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中英双语)2022年春季号目录

2022-03-31 20:24:00 来源 孔学堂微信公众号

  2022年第1期 春季号

  目 录

  “两创”研究

  ● 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的时代基因 / 任俊华

  ● 论孔子对“六经”的“两创”——从经史关系的角度 / 任蜜林

  学术论衡

  ● 何种观念?怎样的制度?——不同人性观视域下的制度演进与建构 / 刘京希

  ● 中国思想中的“醒” / 贡华南

  ● 圣学即心学:儒家哲学史的心学进程 / 沈顺福

  ● 智慧的使命——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索 / 徐圻 濮玉慧

  先秦儒学研究

  ● 先秦两汉“持满”思想与修身为政之道 / 翟奎凤

  宋明理学研究

  ● 明初科举兴废与经学嬗变 / 周春健

  阳明研究

  ● 论王阳明的“动静合一”——从一元两层本体工夫看 / 傅锡洪

  2022年第1期 春季号

  摘 要

  >>>>

  “两创”研究

  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的时代基因

  任俊华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天、地、人“三才”整体的、联系的、和谐的“和合”理念出发,探讨生态保护、世界和平、德性良知的时代主题。“和合”的绿色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底色,易学从“乾道”开创自然的创造力,“坤道”孕育万物的生命力,提炼出“天地之德”的人文观念。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的气象,转化为人类社会“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和平基因。“知行合一”的德性基因包含了人们对先天良知良能的充分践履,生成了中华文明高尚洁白的圣贤君子品格,它基于兼济天下的人文胸怀、“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传达了中国古代崇尚仁爱、公平、有礼的思想先声。

  关键词:和合 绿色发展 中庸 知行 时代

  作者任俊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孔子对“六经”的“两创”

  ——从经史关系的角度

  任蜜林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表现也就是常与变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与变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而经与史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其核心表现。在早期经史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孔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六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六经”进行系统阐释使其在当时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二是使“六经”教育普及广大平民百姓使其在当时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关键词:经史关系 孔子 六经 “两创”

  作者任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

  学术论衡

  何种观念?怎样的制度?

  ——不同人性观视域下的制度演进与建构

  刘京希

  摘要:普遍人性及由此所推展而来的不同人性观,是人类社会诸般制度赖以演进与建构的出发点。故而,人性及相应的人性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多样态制度演进或设计,无疑具有形上本源性意义和规训作用。既往,“性善论”和“性恶论”牢牢占据人性观的两大制高点,因此,一直以来,涉及“性善论”和“性恶论”两大人性观及各自与制度演进或建构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外学界用力甚笃。实则,人性并非“性善”和“性恶”之间简单机械的对极性存在,而是复杂多元的结构性实存。在此复杂多元结构体系之中,“性本私”和相应的“性私论”人性观,更加趋近于人性的本真或本质,由此而引申出的人性的自利属性与制度演进或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大有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开掘的余地。

  关键词:人性 性本善 性本恶 性本私 制度演进 制度建构

  作者刘京希,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副主编,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中国思想中的“醒”

  贡华南

  摘要:在中国思想世界中,醉被领会为醒的根基与前提。醉或表现为疯狂地升腾、突破,或表现为安静地沉入。醉而忘身,无知、无欲、无为、无我。醉而与人和乐,与物同体。醉时视而不见,物亦无形。醉是味觉对视觉的压倒,一场醉就是一场“形而上”运动。醒走出物我一体之境,重新与他人、世界并立或对立。醒而有身,有我、有知、有欲、有为。醒后低沉不乐,醒后远离众神。醒后与他人、世界拉开距离,睁眼看世界、观万物,醒是视觉对味觉的胜利。醉时无分判故无尤,醒后否定醉则多悔。醒易而醉难,不醉难能而醉正,不醒易穷而醒正。与追求醒相应,思想家们或将醒与人性勾连,或将醒作为思想方法,应用于精神修炼。醒的内涵不断被拓展,日渐丰富,在汉语思想中也逐渐主题化。由醒与醉对立,到醒奠基于醉,再到醒时是醉乡,醒与醉一起构成了可供世人选择的、超越的价值理想。

  关键词:醒 醉 唤醒 汉语思想

  作者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智慧研究院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圣学即心学:儒家哲学史的心学进程

  沈顺福

  摘要:哲学追问本源,比如心。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孔子开始思考心的问题。《大学》确立了心的本源性地位。孟子和荀子皆以性释心。孟子将善心叫做性,荀子将恶心叫做性。董仲舒着力于有为之心的作用,比如思维功能。玄学家突出了心的思维功能与生存功能之间的张力,重自然心而轻有为心。玄学家们提出天人一体观之后,张载便力图为天地立心。二程以心为仁之本源,并从其中发现了理,从而将天理视为宇宙万物生存的主宰。朱熹以为天理在人便是性,性在心中而未明。理或性潜在于人心。陆九渊和王阳明将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主宰宇宙的超越力量由物理转换为人心。人类成为宇宙的终极性主宰。儒家哲学史便是追问本源之心的心学史。

  关键词:儒学 心 性 理

  作者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慧的使命

  ——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索

  徐圻 濮玉慧

  摘要:追寻终极存在、至善价值和最高智慧,是千百年来中西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自古以来,这却是一个可思而不可得的目标。远的不说,至少自近代以来,这种追求屡遭挫折,哲学的窘迫、贫困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早已不复2000年前乃至500年前的辉煌。但这不值得烦恼。哲学的魅力和生命力,恰恰在于它可以永恒地——虽然经常是徒劳地——向人们提出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哲学价值中的一大部分,只能在它的不确定性之中去寻求。笔者认为,哲学之所以应当继续加以学习和研究,并不在于它能提供有关宇宙和人生各种问题的完备答案或最终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来说,追求真理、追求实在、追求意义、追求绝对、追求自由、追求智、追求道、追求美,等等,是必要的,尽管我们常常不能把这些东西追求到手。重要的是追求本身,即哲学的思与反思。

  关键词:智与爱智 浩瀚星空 道德律令 二律背反 无尽求索

  作者徐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

  濮玉慧,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

  先秦儒学研究

  先秦两汉“持满”思想与修身为政之道

  翟奎凤

  摘要:“持满”或“持盈”是先秦诸子普遍关注的人生修养问题。战国、秦汉的多种文献均载有孔子由观周庙(或鲁庙)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而兴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进而阐发出谦卑恭谨、自损而益的人生持满之道。西汉时期多种文献也载有孔子对《周易》的《损》《益》二卦的感叹,其阐发的也是一种自损而益、虚以受人的持满之道。《老子》强调“不欲盈”,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主张“功成身退”,反对骄奢淫逸,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持满之道。《管子》既继承了《老子》“功成身退”的人生之道,同时也主张“持满者与天”,认为明主要效法天道“满而不溢”,做到“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进而可以“长守富贵”“久有天下”。《国语》通过对范蠡的叙述,进一步演绎了《管子》中的这种“持盈者与天”的思想。先秦的持满思想对两汉士人与权贵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之后的中国人也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人生观的影响,这既是一种美德修养,同时也是重要的政德修养。儒道两家所强调的“谦受益,满招损”“功成身退”“光而不耀”的持满修身之道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关键词:持满 持盈 谦虚 损益 身退

  作者翟奎凤,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宋明理学研究

  明初科举兴废与经学嬗变

  周春健

  摘要:明太祖统治时期,科举考试经历了“兴-废-兴”的曲折历程。洪武三年初行科举,科考程式先“五经”而后“四书”,并保留“古注疏”,与元代科举既有关联,又有不同。三年后罢废科举,主要采取荐举方式取士,这与明初复杂的政治情势有关。洪武十五年复设科举,并规定科考程式定制,而以朱子“四书”为先,这体现了朱子学地位的趋于稳固。与永乐时期颁行三部《大全》作为科考文本依据相比,明初科举葆有较高的学术品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事件,其实质是太祖为平衡南北发展做出的重大努力,也是对北方因元朝统治和长期战乱导致经学荒芜的一种修复。明初的科举兴废过程,体现出学术与皇权之间的深刻张力,也体现出科举作为一项国家重要制度的政治特征。

  关键词:明初 科举 经学 四书学 南北榜

  作者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阳明研究

  论王阳明的“动静合一”

  ——从一元两层本体工夫看

  傅锡洪

  摘要:王阳明倡导的工夫至少有两个特色:第一,因工夫围绕本体展开,本体与工夫合一,故其主张的工夫是一元本体工夫;第二,因本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故工夫又可以分为着意循理与自然循理两层。以一元两层本体工夫为视野,可以梳理出阳明论“动静”的思路。“动”有三层含义:有事,从欲,着意;“静”也有三层含义:无事,循理,自然。其中第一层中无事之静只是有事之动的一种特殊情况。相应地,动静合一既可指应事与未应事的心是同一个心,也可泛指循理,还可专指自然循理。在后两者中,前者已经做到正确,后者则不仅正确而且自然。自然正确不仅是个体良知的极致表现,同时也是天道的特点。

  关键词:阳明 良知 一元两层本体工夫 动静 动静合一

  作者傅锡洪,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

  • 编辑: 陈晨
  • 统筹: 汪东伟
  • 编审: 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