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峰先生莅临孔学堂讲学

2023-11-26 20:45:00 来源 孔学堂

2023年11月26日上午,孔学堂讲坛1006期——“诸子百家”专题(七)在明伦堂明德厅举行,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曹峰教授作了题为“从孔老关系看中国文化的特征”的专题讲座。报告由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彭光灿副教授主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和贵阳部分市民共同聆听了讲座。‍

图片

图片

曹峰教授从老子和孔子关系的历史梳理为起点,究竟是“老孔”还是“孔老”?曹老师指出古史辩派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固然值得尊重,但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的智力可以把握的程度。中国哲学史、中思想史究竟是从孔子讲起还是从老子讲起?先秦时期,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他们之间的地位不差上下,势力此消彼长。汉代以后,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各有擅长,难分伯仲,从事实判断来看,“孔老”和“老孔”可以并存。

图片

曹峰教授通过辨析“孔老”和“老孔”之别,引出两者互补的可能性。曹老师指出,孔子和老子都是对周朝文化展开反思的人,只不过老子从高于周王室的视角俯视周文化,关切人类社会的整体状态,其思想的基本结构处理的是“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以一统万。孔子则以平视眼光观察周王室,对周文化采取仰视态度,更多的是联系实际,关切当下。因此,无论在无论是在先秦还是在汉以后,中国社会既需要老子,也需要孔子,只强调“孔老”,有违事实,使老子的思想价值受到冷落;相反,只强调“老孔”,同样矫枉过正。因为,不管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两者具有无为和因循的共通的政治理念。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共通的政治理念分析,曹老师指出,儒道互补是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儒道互补也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曹峰老师列举《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分别从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理想的领导者等角度和层次进行深入论述。曹老师总结道:“和而不同、不走极端,是儒道的共同理想”。

最后,曹峰教授以古观今,以“孔老”会通和儒道互补关照现实。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从而使中国呈现为一个多元动态的文化体系。这种以“儒道”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凝聚成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组合成了进退自如、富有弹性的人生取向。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有老子或孔子的身影,只不过有的人老子多一点,有的人孔子多一点。曹峰老师最后总结道:儒道互补是人类进步与复归的互补、是阴阳的互补、是虚实的互补、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政治艺术、是一种文化理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中包含有限性与无限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等,都是中西文化共同面对的问题,儒道互补或许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曹峰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见识精辟,同时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给在场听众以深刻启发。其后,曹峰还热情、详细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报告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彭光灿 图//邹恒

  • 编辑: 汪东伟
  • 统筹: 吴亚鹏
  • 编审: 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