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贵阳孔学堂的高端智慧互联平台作用,培养通晓中华学术的高端人才,贵阳孔学堂于7月25日—8月2日举办第三届中国经典研习班。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赟以民本•仁道•天心:儒家政治哲学的三维向度为主题,为来自全国的25名学员授课。期间(7月30日),记者聚焦研习经典的当代价值、如何激发青年一代研习经典的兴趣等问题专访了陈赟教授。
记者:您期待此次参加中国心学与民本思想——贵阳孔学堂第三届中国经典研习班的学员,能够从中取得什么收获?
陈赟:希望学员们通过此次课程能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有脉络化的历史性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同时,促使学员更加了解阳明心学,这是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年轻的学员们对阳明心学有所了解后,能够跟他们的生活、人生旅程相结合,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记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研习中国经典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基于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您认为应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陈赟:经典在快节奏社会中具有身心安定的作用,能够滋养人的灵魂。我们除了需要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满足人们在生存之外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可以通过经典学习达成。经典能够拓宽视野,帮助人们从古代圣贤身上学到东西,改变个人的气质和人生。践行经典,一方面需要研习文本,另一方面需要将经典与生活经验结合,激活经典的力量,让经典不再沉睡在文本中,跟我们的生活联通,有切身性、切体性,为生活提供引导,使我们可以在新的视野中来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他人。
记者: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您认为现代人如何将“知行合一”应用于个人成长或职业发展中来?
陈赟:对个人来讲,知行合一,能够让我们集中精力,保持长久的专注力,而这种专注力可以让凝聚精气神。作为伦理和道德要求,知行合一有助于确立个人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言行一致,是我们跟社会和睦相处的必要条件。实际上,人性中本来就有知行合一的潜能,我们通过教育、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引导,可以把知行合一的取向激发出来,促进人格的完善,建构美好社会。简而言之,知行合一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以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统一的关键原则。拥有了知行合一的力量,就能拥有坚挺的人格,无论发生什么变故,都能按照初心来生活,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意义。
记者:基于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您对孔学堂在经典研习、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建议?
陈赟:孔学堂自成立以来,不仅在国学课题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影响力也已经扩展至全国,汇聚了各地精英的力量,共同推动了文化发展。孔学堂还积极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举办面向社会的讲座,使学术研究走向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尤其是面向社会的活动,成功将儒学、阳明心学等传统文化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孔学堂已经做得很成功,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可以更多地面向博士生、青年教师等年轻学者,增加专题性活动,制定统一的规划,确保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工作的延续和推进,使所有工作有序进行,逐步提升。
记者 顾林晗/文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