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 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走进贵阳孔学堂活动开幕式在明伦堂明德厅举行。此举是今年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基地共建工作之一,是双方继成功举办2024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后的进一步加强合作。
借此契机,记者专访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海南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舒大刚,讲述孔学堂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之间深厚的文化纽带,以及两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记者:继2024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成功举办之后,2024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活动再次走进贵阳孔学堂,国际儒联有什么考量?
舒大刚:首先,儒联与孔学堂的合作是长期的,国际儒联曾参与孔学堂建设;其次,国际儒联与孔学堂都姓孔,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色;第三,孔学堂一直很支持国际儒联的工作,且儒联在孔学堂设有办公点和研学办事处。一直以来,贵阳孔学堂与儒联都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做事;第四,贵阳孔学堂坐拥独特的文化资源,阳明先生在贵阳悟道,以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域,这些文化现象都与儒家精神密切相关的。在这里,国际儒联可以找到很多儒家教化的成功范本。就是这些多重因素促成了国际儒联与孔学堂的长期合作。
记者:经过多年合作,您观察到孔学堂有什么变化?能否具体谈谈这些变化是什么?
舒大刚:孔学堂这些年的变化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术上来讲,贵阳孔学堂从当初的借船出海已经成长为可以造船出海了。以前有人开玩笑说,在贵阳建孔学堂是无中生有、平地起波澜的事。建立之初,孔学堂引进了全国15所大学的学者来驻留、研究或者教学。这个举措是借他山之石于大山间筑起一个文化平台。现在,贵阳孔学堂可以通过专项课题的发布,构建高等研究院的资源,同时在学术领域也逐渐具有自主性。
近年来,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贵州省社科规划办与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共同出资,设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并面向全国公开申报。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举动,让孔学堂形成了学术主导,促进学者们关注贵州省四大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孔学堂设立 “国学单列”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儒学史》的研究课题,探讨西部儒学的历史和演变,就形成了以贵阳孔学堂为主导的价值导向。在课题研究中,通过确定经典定本,确认了西部儒学研究的共同话语标准。
通过对中国西部儒学史的研究,又促进了人们把眼光集中在西部。自从宋代以后,儒学的重心就南移东移了。所以,大家对于西部的儒学史、文化史、学术史就不太关注,通过这个研究才发现儒学在西部有很多重要的成就。比如,汉唐时期,儒家的经学就有在西部发展;还有西部为孔子创立儒家准备了很多经典文献和思想理念。这些史实如果不是因为开展这个课题,很多人都不知道。
后来,经过研究又发现儒学在西部与跟民族文化结合,形成了民族儒学和地域儒学,比如,四川的蜀学、陕西的官学、贵州的黔学等。这些的课题设计孔学堂都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体现了学术主导性。
所以,从当初的无中生有,到借船出海,到自己造船出海,孔学堂渐入佳境,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记者: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是贵州四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国际儒联是否计划与孔学堂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舒大刚:从儒学的视角审视,阳明学无疑构成了贵阳宝贵的文化资源。鉴于阳明先生在贵阳的悟道经历,贵州在推动儒学发展至新阶段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独特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妥善利用,并广泛传承与弘扬。
谈及国际儒联与孔学堂在阳明文化上的合作可能性,我认为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极具意义的。正如我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徐永吉先生的交流中提及的,国际儒联未来应更多地考虑将会议活动拓展至外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因为这里蕴藏着鲜活的、民间化的儒学生态。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主要聚焦于经典儒学与学术探讨不同,西部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多元儒学形态的宝贵机会。例如,《中国西部儒学史》的研究便揭示了该地区儒学实践的丰富多样性。若能在贵州定期举办会议,围绕阳明心学等主题展开深入研究和交流,无疑将极大促进学术与文化的繁荣。
儒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服务社会、面向大众、教化民众的使命。用古人的话说,即“顺阴阳,明教化”,这是儒学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若学术研究仅停留于书斋之内,未能惠及百姓,那么儒学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未来国际儒联与孔学堂的合作,可以围绕阳明心学乃至贵州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学术人物,通过联合推动,不仅深化理论研究,更致力于儒学智慧的传播,让儒学发挥其服务社会功能。这样的合作,无疑将成为双方共同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记者:展望未来,您对孔学堂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舒大刚:第一就是希望孔学堂办得更好,成为一个自主型的学术研究高地。第二个希望孔学堂的影响力更深远。现在我们的主阵地是在花溪,附近的市民、村民、大学生可以受益,那么更远一点呢?我们贵州还有那么多的区市县和学校。我希望下一步孔学堂把研究成果在各个区市县,甚至乡村、社区、学校和工厂,深入下去。我一直建议孔学堂在总堂之下设立分堂,连接各地,共享学术资源,同时编纂系列教材,将儒学、国学精髓引入中小学课堂,滋养青少年心灵。总之就两句话,一个就是希望孔学堂更好,另一个就是希望孔学堂更深入更稳定。
记者 董容语 /文 安永毅/摄 曾玉璇/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