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联会员走进贵阳孔学堂活动开幕。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单位43家机构近60名精英学者,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和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全面探索孔学堂的儒学精髓,体验“爽爽贵阳”的宜人气候和独特风情,感受多彩贵州深厚的文化积淀。
借此契机,记者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等主题,专访了济宁孔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凤东。
记者:这次活动,您对爽爽贵阳的美食美景和气候有什么感受?
杨凤东: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贵阳,爽爽的贵阳名不虚传。我来自山东,现在的温度已经达到39度,有时候要超过40度。到了贵阳感觉非常爽朗,爽爽贵阳名副其实。
记者:您认为孔学堂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扮演了哪些不可或缺的角色?
杨凤东:我第一次来孔学堂的时候大概是2013年,那时刚刚建成大成殿,它的规模建设,包括汉唐风格的建筑,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这一次来,感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特别是孔学堂对于研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的功能性很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的工作,我感觉孔学堂达到了国内最好的水平。
记者:您认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杨凤东:在产业结合上,我们有孔子研究院,有三孔。近几年,我们的产业发展在“两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打造了尼山圣境,建设了孔子博物馆等一系列学术研究、旅游的设施机构,产业目前和旅游结合得比较紧密。对于中华文化如何弘扬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提出了要求,要挑大梁、走在前。贵州尽管是边缘省份,但是在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一线交流,现场参观,我感到孔学堂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拘泥于孔子思想的简单介绍,而是把阳明心学和我们的生活结合。王阳明先生在贵州贵阳悟道,不是偶然,是有历史的必然性。我想通过两地的文化交流,多多学习贵州的经验,回去以后加强两地的合作,方方面面携手并进。
记者:结合济宁孔子文化旅游集团发展实践,您认为贵阳孔学堂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潜力可挖?
杨凤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旅游则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温度计。我们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企业,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把文旅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这是漫长的探索过程。济宁孔子文化旅游集团是一个资产达70亿元的大型国企,不仅拥有众多4A和5A级景区,还涉足六大经营板块,包括景区运营、文创产品研发、旅游人才培养等。我们是用产业的方式来发展文化。文化是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无法延续的。但是只有灵魂,没有载体,没有实体经济支撑,文化也往往会做成虚空的东西。所以,要创造出新的路径,改用新的赛道,用数字化的东西来讲述过去的故事,目前文化旅游探讨的空间很大,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长期、甚至几代人的探索努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顾林晗/文 张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