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8月2日,国际儒联之友———“大成心境·爽心之约”2024国际儒联会员活动走进贵阳孔学堂。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单位43家机构近60名精英学者,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和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全面探索孔学堂的儒学精髓,体验“爽爽贵阳”的宜人气候和独特风情,感受多彩贵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借此契机,记者围绕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如何促进知行合一、双方未来合作等话题,专访了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潘建国。
记者:基于此次活动,您如何评价贵阳孔学堂在推动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潘建国:贵州能有孔学堂十几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是让我非常震惊的。我们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成立到现在大概7年时间,其实对标的就是贵阳孔学堂。我们主要做阳明文化,但是贵阳孔学堂不仅仅是做阳明文化,方向更广。所以,我觉得贵阳孔学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是有标杆意义的。现在讲“双创”,孔学堂又是走在前面,尤其像阳明心学,对于很多的企业家来说,到孔学堂、到修文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的,这是在用传统文化去唤醒良知,重构企业家的精神,我觉得这个功绩非常大。
记者: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理念,对现代人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潘建国:知行合一之所以到今天,对个人、社会,尤其是企业家产生重大影响,我想无非几点,是现在社会,更多是身心在分离。比如,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常常会受到其他的功利影响,做不到知行合一。身心的分离结果是我们说话越来越漂亮了,包装越来越精美,但是灵魂跟不上现今社会发展,这导致社会物质跟精神分离,灵魂常常跟不上肉体,就没办法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所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古人,尤其对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经过高等教育,在知的方面,甚至在立志方面,已经非常高了,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的先辈。但是我们的行,能不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一步一步脚印去跟上我的认知,跟上立志,跟上愿,如果我们的行不跟上,属于知行不合一,所以我想未来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慢一点,脚步抓紧一点。
记者:贵州贵阳正大力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您如何评价当前的成效?对于孔学堂如何进一步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您有何建议?
潘建国: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已经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四五年,举办中国阳明心学大会。贵阳孔学堂也一直是国际儒联、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的紧密合作伙伴。王阳明是在龙场悟道,没有龙场,就没有阳明心学,但是阳明心学的最终完善和完成是在浙江绍兴。所以,我认为,可以把弘扬阳明心学的经验和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或者影响力比较大的地区,进行深度联合,我们现在已经准备要建立一个阳明心学的新基地,把阳明心学从知识传播层面更多走向人的内心。在这一点上,孔学堂具备担当引领作用。
记者:贵阳孔学堂与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如何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跨区域文化交流平台,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潘建国:孔学堂这十多年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术机构。从目前来看,孔学堂也开始着重推广阳明心学,从阳明心学的悟道之地出发,走向全国,孔学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阳明心学的知识层面的架构。现在,沿海地区有很多企业家,都希望用阳明心学的精神文化来滋养、激发自己的创业动能。因为政府会对企业创业给予很多政策支持,但当这些政策都用完的时候,如何激发企业家内心的创造力?这要靠阳明心学,要利他精神,让企业家成为圣人,而不是仅仅是成为一个商人。
我对孔学堂有非常大的期待,希望大家互相联手,比如,我们做了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请了国内一流教授,通过网上视频讲课,把课开到修文,这是一种传播方式。未来孔学堂很多的课程,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线,让这种精神带给大家的影响更大一点。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顾林晗/文 安勇毅/拍摄 曾玉璇/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