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梦里家山——胡晓明水墨展》在孔学堂艺文馆开展。此次展览,展出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胡晓明个人作品55幅,展现了当代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世界,感受诗画中的家山情怀与自然之美。
诗画绘就梦里家山
此次展览分为5个板块,每一块都是胡晓明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此,他也为每部分相应赋诗一首。“半幅丹青看不眠,一塘幽梦九溪烟。高楼明月更深夜,人在他乡雨后天。”在“原乡旅梦”中,胡晓明把旅行所见绘画成了水墨作品,《云雾山》《娄山关》《乌蒙山》《黄果树》等贵州著名山水景点映入眼帘;41年前,胡晓明离开家乡求学求职,多年来,他总是思念贵阳,每每于梦中重回故里,于是画下记忆中的《花溪》《南明河》《十里河滩》《黔灵山》等作品。“这些是我梦中的家乡山水,观众可以说不像,因为是大家跑到我的梦中来了。”胡晓明幽默地说道。回忆过去,胡晓明还记得幽深的黔灵后山、读书时总要路过的南明河,“那是非常清幽的一条河,旁边还有一条可以自由进出的梧桐林荫大道……”
“白发越风尘,飒然万里身。烟波浩渺处,归梦故山新。”在“浮生诗梦”板块,作为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胡晓明把几十年研究的诗歌尝试入画,他解释道,“我做了一些探索,在形式上在内容上把诗歌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为此,此部分画作以黄色的纸为底色,诗歌题于画中,诗歌溶于画中。“谁家弦诵谱新声,潜入山风傍水行。十里花溪无限绿,碧波如带夜云轻。”“梦溪笔谈”板块中,胡晓明借用了沈括的书籍名称,聚焦于花溪一带的山水美景,并把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热爱写成文字,有字有画所爱生动具体。
“梦笔生春”板块是唯一着色的画作部分,胡晓明写道:“斯世可堪歌浩荡,此生看得几清明。开窗抛欲春寒句,忽见云高天宇晶。”他解释道,因为春天的到来让万物有了颜色,绿色、蓝色就是春天,春天也代表了希望祖国和未来蓬勃。于是,在这部分画作中,墨色中蓝绿色相间。最后部分是“意象山水”,“山水织成锦绣图,画家挥墨自成珠,明灭楼台山有无?”胡晓明对自己作品进行了一个自问,他也说:“我所画的特点是意象,中国画讲笔墨,我的画运用了泼墨,比较注重诗意的表达。”在诗意的山水间,胡晓明自得其乐。
寄情水墨游子诉说衷肠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梦里家山”,胡晓明介绍起了其中的三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我是贵阳人,以前在对面的贵州民族大学念书,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阔别了故乡41年,希望通过作品向贵州的山山水水、乡亲父老致敬。第二个含义就是家国,有一年我在加拿大,那时候中国发大水,我心里很是记挂,很想念家乡、想念祖国。第三个含义就是精神的家园,古典中国温柔敦厚的人格,青山绿水的环境,社会和谐的理想,都叫家国,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原乡’。”
这份思乡之情也存在于展览后记中,胡晓明写道:“我出生在贵阳,越老越觉得回乡的心情复杂难言……小孩说“我要回家”,我说‘回家’,但其中包含的憧憬与回忆、放下与不舍,以及无奈、淡然、忘怀与解脱等更多情绪,是小孩无法体会的。因此,细心的读者定能读出,‘原乡’‘家山’”背后的多层含义。或许,用水墨表达,能省去许多解释,增添一份神秘与含蓄。这是一次尝试,也是对原乡的致敬。”胡晓明希望来此参观的游客们见仁见智,从画中自行体悟其中的文化家园、古典韵味,他说:“因为我是写诗歌的,所以更多的是诗画结合,我追求的不完全是在一幅画上面有一首诗歌,这种比较表面,我追求是内在的诗意,就是看图画的时候,可以从当中读出古典中国的诗情画意来。”
退休后,凉爽的天气也吸引着胡晓明带着家人每年夏天回到贵阳度假,和亲人叙叙旧。近年来,贵阳的系列出圈成绩也让胡晓明关注,“贵州贵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因为它有后发优势,没有太过度的商业化和现代化,保存了很多原生态的文化,还有世界级的风景,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现在,无论是高铁,还是高速公路都十分便捷,各种因素加起来,贵阳的前景非常了不起,它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沉醉艺术妙笔画出诗意
水墨画现在已经成为69岁胡晓明娱乐养性的方式,沉醉在绘画的世界,墨色、线条、纸张,每一种都有相应不同的乐趣,胡晓明说:“水墨这个东西太神奇、太美妙了,不同的纸张、不同的笔画出的效果不一样,甚至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间,都有丰富的变化。一旦迷上就会上瘾,一写一画间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增一些细节,多一些用笔的变化,更是其味无穷,他感慨道:“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你画,笔法墨法在当中产生奇妙的对话,一种笔墨之间的游戏。”围绕着水墨,胡晓明还将不断探索,向更多专家学习。
在这一年半的艺术探索与创作旅程中,胡晓明的画作犹如璀璨星辰,赢得了广泛赞誉。此次画展,成为了一场诗画交融的盛宴,多位知名教授以诗寄情,共贺佳作。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挥毫泼墨,赋诗以贺:“生事似飘蓬,家山一梦中,凭君如意笔,慰我白头翁。……今观其梦里家山图,山润水清,树茂石秀,的是家乡风物……”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章灿亦不吝赞美之词:“……一卷高情闲笔墨,凝眸,此境从公任去留。”
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王新才则以诗寄寓了对胡晓明艺术品格的高度评价:“此老胸中不染尘,任由笔下淌纯真。如何林壑随描抹,信是湖山旧主人。”
……
作为胡晓明的第二次个人作品展,他选择了老朋友——贵阳孔学堂。从王阳明播下的文化种子、明末清初的逃禅、大夏大学的西迁,一直到贵阳孔学堂的成立及取得的成果,他一直为贵州贵阳的文化传承持有信心。他说:“孔学堂非常了不起,它吸引到了这么多海内外的优秀学者在此研修讲座,孔学堂有这样的制度、资源优势,我相信孔学堂会成为文化的中心、文化的重镇,将来成为贵州骄傲、贵阳的骄傲,甚至是中国的骄傲。”
人物名片
胡晓明,生于1955年8月,四川成都人,自幼在贵州贵阳长大,1977年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访问教授。胡晓明在学术成就上卓越,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诗与文化心灵》《江南文化诗学》《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中国文论九辩》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锐/文 梁超/图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