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起,为期十二天的鲁迅文学院贵州作家培训班暨第七届贵州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学员马鹏欣然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贵州文化的独特见解,在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与感悟以及在这次学习中的收获。
马鹏的家乡是贵州黄果树瀑布旁的一个布依族村寨,那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谈及如何向外地朋友推荐贵州时,马鹏满怀自豪地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瑰宝。比如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苗族芦笙舞的热烈奔放、彝族火把节的神秘热烈,还有阳明文化的深邃、红色文化的厚重以及三线建设文化的坚韧,都是我们贵州的文化符号。”
马鹏还特别提到了近年来在网络上爆火的“村超”、“村BA”和贵阳的路边音乐会等文化现象,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贵州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更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贵州。
马鹏的文学创作之泉,深植于贵州乡村变迁的沃土之中,曾在《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一棵树》,以一棵树的命运为镜,映照出村庄里人们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青年文学》发表的散文《瀑布下卖花环的女人》,讲述了一位在景区售卖花环的女性,如何借助旅游景区的兴起,编织出了生活的希望与梦想。马鹏坦言,正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与深刻主题。
此次参加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班,对马鹏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感慨地说:“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前沿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马鹏特别提到了几位老师,他说:“吴义勤主席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山乡巨变题材的创作,明白了它不仅仅是宣传性写作,更是通过人民的生活变迁来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徐可院长的讲座则让我意识到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斯文人的谈吐’,要有深度、高度和力度。而江子老师的讲座则教会了我如何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历史文化散文。”
马鹏是第一次到孔学堂。在学习期间,他会在下课后会四处逛逛,深感孔学堂的文化氛围之独特与雅致,他用“空灵”二字形容,孔学堂的建筑,透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它们与周围的山峦、森林、自然光影相互映衬,漫步其中,能激发无限的灵感与创意。另一个让马鹏创作灵感爆棚的地方是天眼小镇,他将其与马尔克斯笔下的马贡多小镇类比,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他或许将创作与之相关的作品。
记者 董容语/文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