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9月30日,鲁迅文学院贵州作家培训班暨第七届贵州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在贵阳举行。期间,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柠。
如何将小说叙事技术转化为艺术?张柠表示,虽然讲故事并不困难,但还需要将故事变成艺术品。他道:“如果只是讲故事,只需要自己娱乐即可,但想要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发表在公开发行的杂志刊物上,甚至结集出版时,对于作家的语言技术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就会有很多要求。”
张柠就《小说叙事的技术与艺术》课程内容进行了分享,他说:“对于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青年作家,我跟他们讲述关于小说技术提升的问题,即如何将技术提升到艺术。写小说和讲故事并不困难,然而如何将其转化为让编辑和读者都爱不释手、不想舍弃的作品仍然有一定的要求。”张柠认为,一篇属于艺术的作品,可能会感人,可能在审美上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上午他们听了之后,意犹未尽,希望与我多交流、多切磋。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举很多例子和实例给他们听。”张柠还讲述了学员们的反馈。
讲起与贵州的缘分,张柠曾经到过贵州铜仁,他说:“这个地方曾经被称为夜郎国,以前是流放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休闲旅游圣地和消暑场所,本地干部告诉我贵州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完成建设,每个县都有高速公路。”对于贵州这片土地,他评价:山好水好酒好茶也好,没有污染。张柠表示接下来自己还将前往黔东南看看梯田和苗寨。虽然此前并未到过贵阳,但贵阳的种种好处通过朋友的口中早已传递到张柠的心上,“他们告诉我应该早些到贵阳来,其他地方都很热。贵阳的夏天气候特别宜人。”张柠还玩笑道:“听说有5亿人前往贵阳,还有3亿人在路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张柠从文旅产业举例,认为在民族文化等方面在保护和共享上并非矛盾,而是互相支持的方法。他说,云贵川旅游开发本地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都保存得相当好,例如智能手机等高新科技可以全球共享,但原本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地方,现在也已经逐渐演变为全球共享。“例如我暑假去了剑门关和湖南张家界,许多外国人也在共享本地的自然风景色彩、岩溶地貌、喀斯特丹霞等特殊地貌景观。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习惯和饮食习惯,通过旅游产业地域文化现在也实现了共享。”张柠觉得越是地域性、民族性和罕见的东西越有可能共享,保持好本土特色才越有世界市场。同理,他认为,在孔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老的文化在当下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和高科技时代,变得更有个性和特色,孔学堂也最容易变成大家文化共享的场所。
在孔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张柠认为书写是一个可以继续发扬的一个点,“写毛笔字我认为很好,现在所有人都只需要输入文字,我认为毛笔字不仅是中国文化最特殊的传播媒介,书写也是提高审美、培养专注力。”同时,张柠还认为在保留传统文化中,也需要吸纳优秀的现代文明文化。
记者 舒锐/文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