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30日,鲁迅文学院贵州作家培训班暨第七届贵州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在贵阳孔学堂举办。借此契机,记者专访了诗人、批评家、文学博士后,《诗刊》社副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霍俊明。
作为授课教师,霍俊明带来《诗人的能力与困惑》的课程。他说:“这次培训班主要针对中青年作家,我讲的内容除了诗人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之外,还会讲一些在写作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分析一下案例,结合诗歌的特性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
自古以来,诗歌便是中文语境下的浪漫情怀。霍俊明先生曾以自然景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富含人生哲理的诗歌。面对当下快节奏、浮躁的社会环境,他强调了诗歌的不可替代价值。霍俊明认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诗歌与诗教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表明了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文化体系里边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他还坚信诗歌对青少年的心灵、语言乃至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霍俊明对孔学堂等地开展的诗歌课堂、诗教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好多地方都在尝试诗歌课堂、诗教的推进,包括孔学堂在做的一些工作,我也看到了,我觉得非常好,我觉得诗歌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在当代我们需要继续把它推动转化深入。”
对于年轻一代如何踏入诗歌创作之门,霍俊明认为,古体诗词有固定的格式,掌握到一定规律就行。现代诗较之其他的文学体式有一定的门槛,对阅读和作者的要求都非常高。他建议:“想了解现代诗,光看视频或是网络上传播的诗歌,我觉得还不够,我觉得还是要相对较高的入门基本要求和训练,比如说对诗歌的理解、诗歌观念、诗歌标准、对诗歌的判断,需要专业化的分析。”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霍俊明先生持开放态度。“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延伸的产物和一个转化形式,如果能对社会服务起到一个积极促进作用,我是非常欢迎的。”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霍俊明认为机器不可能替代每个个体大脑的创造力,包括语言、包括对文学艺术诗歌的综合能力,“随着AI的更新迭代,它可能会接近于诗人作家的起步阶段,但面对人类伟大的作家诗人,机械是不能模仿的。”霍俊明认为,AI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它通过不同的形式形态方式,对传播诗歌或者理解诗歌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火热进行。霍俊明对在贵阳孔学堂举办的贵阳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飞花令活动及其在贵州各大高校的推广表示赞赏,他说:“飞花令实际上也是诗教的一部分,有一定的游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这种形式对于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传承诗词文化的方式,我觉得很好。”
对于孔学堂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霍俊明先生提出了宝贵建议。他认为,除了知识传播外,人格塑造才是最重要的。“古代的小孩为什么上学都要学做对子、学简单的作诗等,实际上还是人格教育,通过写诗写作,了解一些经典典故、历史知识等,学习做人的标准、为人处世的道理,它不只是知识传播,更是综合教育。”霍俊明说,孔学堂可以在文化传播中加强对人格素养的提升,“我觉得人的成长在整个文化和国学教育体系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方面可以再强化一下,可能在全国来说都会起到一个典范的作用。”
霍俊明多次造访贵阳,对贵州贵阳在诗歌建设方面持续走在国内前沿的地位表示赞赏,并对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赞不绝口。他说:“我感受到整个贵州贵阳的自然人文环境都很好,尤其这种山地、山脉,作为一个北方平原来的人,每次看到我都会比较激动。”
在跟当地作家交流或是深入山村过程中,霍俊明觉得无论是当地的民情民风,还是新时代以来的建设,贵州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表示,贵州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
记者 舒锐/文 视频/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