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理学压制还是激扬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2024-11-11 14:54:55 来源 孔学堂网

理学,集儒家之大成,形成了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提到“理学”,现在很多人会把它与封建糟粕联系起来,继而批判它是“存天理、灭人性”的封建思想,与现代的自由、个性等观念相悖。实际上,理学已为中国百姓身体力行的生活准则,甚至一种生活习惯,代代相传。

论辩大会现场

9月22日,2019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作为论辩嘉宾,围绕“理学压制还是激扬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这一辩题,展开精彩论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任这场学术主持人。

韩经太:理学既压制也激扬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论辩会上,韩经太教授率先发言。他指出,真正抑制中国人思想感情的是礼教,而礼教不仅仅从理学中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批评的就是“礼教吃人”,若是将“礼教吃人”看作是理学的造孽,这就将问题简单化和绝对化了。其实,宋代新兴儒学家们在传承发扬原始儒学精神的时候,特别注重和反复念叨的“孔颜乐处”以及“吾与点也”之意,里面就充满了对中国人思想感情的激扬。因此,理学既压制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也激扬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韩经太教授解读“理学”

韩教授还认为,当代的中国人已站在古今打通、中西兼容的历史高度,在这个意义上来谈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有历史地分析:被理学压制或者激扬了思想感情的中国人,是宋明理学时期的中国人还是当代的中国人;同时,也需要在表达或是评价上对思想感情有一个分流或分工,即在重视思想感情一体化讨论的同时,不妨分别从思想观念与情绪感受两种维度进行更为细致地论析思辩。

左东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动态平衡

左东岭教授则从理学的发展史,辨析了理学的“压抑”与“激扬”。他表示,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儒学从建立到现在,从本质上说它是维护人伦关系、人际关系的。当理学在某个阶段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自然会限制到一些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的情感甚至思想。

左东岭教授解读“理学”

“理学最开始出现直接面对的对象是统治者,让皇帝限制自己的膨胀私欲,要能够明于大公,能够治理好国家。因此,理学的出现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压制老百姓,而是为了限制统治者。”左东岭教授表示,中国的理学,一直到元代,并没有在广大知识分子中间普及,更不要说民众。民间真正开始受到它的限制是晚明的时候,明代前期还在知识分子、文人中形成理学的修养和限制。

左东岭教授认为,理学从天理到人性,相对忽略了情感的地位,侧重强调了理性的一面,确实是对个性情感有一定抑制。“我们都应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古人的智慧,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而完全理性和完全放任情感,都是不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充满了理性的思想,又有饱满的情感,使理性与情感达到动态的平衡。

何俊:用历史的纵深感与当代视野感受理学

关于传统文化、儒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等,大多受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传承的热潮而备受关注。“传统文化真正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构成的影响是正面性还是负效应?”何俊教授认为,应当用一个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社会生活的视野去感受这个问题。

何俊教授解读“理学”

何俊教授以话剧《雷雨》中充满对人性“扼杀”的寓意,谈到理学的诞生。“理学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一是迂腐,二是虚伪。”何俊教授认为,从理学诞生起,直到今天大家对它仍然存在批判与质疑,大家是基于什么角度去批判它?为何又进一步变成全民批判?“实际上是‘理学对人性的扼杀’这一思想调动民众的热情,从而对理学进行了‘污化’。”

何俊教授认为,理学对民族的思想情感总体上是提升的,它把先秦儒学的相对经验性的儒学,上升为一个具有理性高度的儒学,对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包括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学术主持人廖可斌教授

论辩会提问环节,听众勇跃举手向专家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学术主持人廖可斌教授对本次论辩会进行总结,理学既激扬又压制人的思想感情,理学创造了每个人独立观察、判断、选择、表达等等能力,通过努力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并坚持下去、不断创新。但是在强调自己个性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理性来克制自己,遵守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

  • 编辑: 毛玉丹
  • 统筹:
  •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