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文创产品赋生活以雅韵——探访贵阳首个阳明主题文创店

2024-11-22 11:13:15 来源 贵阳孔学堂

背靠拾遗楼,面朝花溪河,坐落于十里河滩的孔学堂阳明文创1号店,是贵阳首个阳明主题文创店。这家店虽小,不到10平方米,但在商业气息并不浓厚的孔学堂,显得独树一帜,远远就能看到门头上简简单单的“阳明文创”四个字,吸引了不少游客进店。

图片

是阳明心学也是生活美学

图片


图片


走进店内,一幅高清喷绘的《阳明先生小像》卷轴映入眼帘,藏于博物馆的画作在此触手可及。而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被融入阅读灯中,既实用又兼具家居装饰之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阳明文化的熏陶。此外,写有“传习录”的线装笔记本、以“立功”、“立德”、“立言”为铭的徽章、题写着王守仁书法的帆布包等文创产品,更是将阳明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入日常物件之中。

贵阳孔学堂文创以阳明文化为基石,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产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它们让阳明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成为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体。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转化运用,阳明文化被具象化成一个包、一盏灯、一幅画、一页明信片,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如今,孔学堂现有文创产品72款,分为文创摆件、创意文具、时尚包袋、茶具水具、香氛、服装服饰六大类。


图片


图片


其中,店内销量排名靠前的产品有王阳明家训阅读灯,最多的一天卖了15个。还有来自余姚的阳明公仔,不少网友还带着阳明公仔出游,在全国各地实现“阳明公仔云游记”的打卡。

展望未来,孔学堂文创将继续深耕“阳明在贵州”的主题,计划将产品数量增加至100多款。孔学堂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文创展演部项目负责人刘航昆介绍,文创开发的策划思路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通过阳明公仔、题字书签、阳明语录等产品,让大众初步认识王阳明;进而通过深入的产品设计,讲述王阳明与贵州的深厚渊源;最终,传达阳明心学在当代社会的时代贡献,让阳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孔学堂阳明文创店的运营,离不开省委、市委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五个一”工作的部署。这一官方背书为孔学堂文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源优势,使其能够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


是文创产品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文创产品,作为将文化、创意和商品属性相结合,“再加工”生产的商品,兼具艺术感、实用功能和商业价值,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相较于盈利,我们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播撒。”刘航昆表示。孔学堂阳明文创1号店,坐落于孔学堂与十里河滩的交汇之地,或自行游览,或经店员介绍而了解阳明文化。

他曾遇到一位客人,在漫步十里河滩时偶然踏入小店,被阳明文化吸引,竟在孔学堂游玩了整整一日,最终在大觉精舍酒店留宿,次日再游孔学堂。

孔学堂阳明文创1号店的一大特色,便是其消费的场景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游客们穿过棂星门,拾级而上至大成殿,参拜孔子像,品味阳明纪念馆的深厚底蕴,山下的阳明文创店,便如一座文化的驿站,让“阳明文化”得以化作文创产品,成为可被带走的纪念品。

此外,文创产品还为孔学堂的研学、研修及会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精心准备的阳明文创伴手礼,让参与这些活动的团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孔学堂的匠心独运。

据了解,下一步,孔学堂将打造“阳明故事”文创空间,设立“阳明故事”文创空间展馆,作为文创联展的主展区。这里不仅集中展示了孔学堂独家研发的阳明故事文创产品,更将长期开放,成为游客和市民深入了解阳明文化、体验文创魅力的新地标。同时,孔学堂将在全市范围内布设十个“阳明故事”联动展区、推出100台文创自动售卖机、联动N个线上展示专区,拓展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让阳明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与绽放。


集众家之长 扩大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朋友圈”

自7月20日,阳明文创店启动运营以来,店铺规模已由孔学堂一号店、青云市集店,扩展至大成精舍酒店、贵州大学店、南明区图书馆展示点、金阳酒店,目前,全市共有6个实体文创展示售卖点位及1个智慧小站。


图片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目前,贵阳孔学堂文创现有谨逸创新(贵州)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心即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州晓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二十一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远望谷(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五家合作单位。涵盖文创产品合作开发、线下店铺点位打造及运营、线上平台开发、文创自动售卖机运营、代为销售等业务内容。

刘航昆表示,下一步,贵阳孔学堂计划积极拓展文创合作单位,以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和内涵。通过与更多专业的机构、设计师及艺术家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创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还能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董容语/文 覃伟/图



  • 编辑: 毛玉丹
  • 统筹: 汪东伟
  • 编审: 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