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应孔学堂邀请,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牛腿琴演奏家、传承人蒋步先老师开启了孔学堂第二十八场“游于艺”专题系列讲座,讲座主题为《侗音雅韵——侗族音乐之魅力》。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副教授王君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蒋步先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侗族牛腿琴的分布范围、来历和传说故事,明代沈庠等纂《贵州图经新志》卷七《黎平•府风俗》对牛腿琴已有记载,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牛腿琴大致分为两种,高音牛腿琴主要流行在榕江及周边地区,以三宝侗寨为中心,向外扩展。高音牛腿琴音色明亮,擅长演奏速度轻快情绪活跃的曲子,例如三宝侗寨的牛腿琴歌,它常与琵琶合奏,极有侗族特色。中音牛腿琴主要流行于从江、黎平及周边地区,其音色深沉而优美,近似人声,善于表现抒情柔缓、旋律性强的曲调,因此多用于鼓楼叙事歌伴奏。除此之外,牛腿琴的分布还有广西的三江、融水,湖南的新晃、芷江、通道等地。关于牛腿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包括吴七的故事、黎商兴的故事和乃神的故事等。
蒋老师接着介绍了牛腿琴的形制结构和音色特点,并分享了在意大利和法国的交流经验,指出民间乐器牛腿琴和西洋乐器小提琴之间的相似之处。蒋步先老师以具有二百多年历史文物牛腿琴为例,介绍了牛腿琴的演奏方式,其代表性曲目有鼓楼叙事歌《珠郎娘美》《吉金列美》等、喊门歌、三宝琵琶歌和侗戏歌曲,并即兴演奏了部分代表性曲目。
牛腿琴的演奏与丰富的侗族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蒋步先老师生动地介绍了牛腿琴在婚恋民俗“行歌坐月”“爬窗对歌”“结婚礼仪”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在侗族社会的传统民俗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如走寨、节庆活动、侗戏等。蒋步先老师介绍说牛腿琴在侗族地区没有禁忌,中音牛腿琴因其音色暗哑柔,歌师常用它来做伴奏音乐,为死者祈福。
蒋步先老师指出,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的历史是以歌唱的方式代代传承,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是以歌唱的方式进行,是“以歌叙事”“以歌育人”的民族。蒋步先老师总结了侗族牛腿琴的民俗学特征:集体性、民族性、渗透性、规范性和传承性。
最后,蒋步先老师讲述了牛腿琴的发展现状,侗族牛腿琴目前已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改良后的牛腿琴有希望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弦乐推向一个新高度,或可填补中国高音弦乐的空白。牛腿琴的传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已经走出了村寨,走到了更高的舞台,2015年1月8日,世界非遗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全球首演。牛腿琴不仅登上了国内的高水平舞台,也走向了世界,近年来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捷克等国家相继演出,获得了欧洲观众强烈的喜爱。但在现代化的经济浪潮下,年轻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脱离了传统的地域生境,难以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蒋步先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如保护牛腿琴传承人,鼓励举办牛腿琴培训班,将牛腿琴弹奏与民族节日融合,深度参与到旅游业产业发展之中,鼓励牛腿琴演奏进校园等等。
讲座结束后,观众朋友迫不及待与蒋步先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他们表示,通过此次孔学堂举办的讲座,有幸能看到这把二百多岁的侗族牛腿琴,希望蒋步先老师可以多来孔学堂进行牛腿琴及侗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最后,蒋步先老师用牛腿琴深情演绎了歌曲《我爱你中国》,讲座在观众朋友和蒋步先老师的深情合唱中圆满结束。
作者:贵州大学 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