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上午,语言学专家吴伟军教授在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为听众奉献了一场名为“贵州汉语方言的前世今生”的讲座。
吴伟军教授是贵州金沙人,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她多年致力于汉语方言、语言资源保护、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对贵州方言研究尤有心得。相关成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讲座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汉语方言的分布概况;二、汉人入黔与贵州汉语方言的形成;三、贵州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其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四、贵州汉语方言的发展及语言资源保护。
吴老师先向听众介绍了中国境内语言分布的常识,指出贵州方言种类丰富,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苗瑶、壮侗等语族,其汉语方言则是贵州几百年来汉族移民和开发历史的积淀,是全省各民族同胞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第二部分里,吴老师着重指出贵州汉语方言主要由移民带来。贵州汉族移民的三个主要来源产生了不同影响:汉族土司政权掀起了少数民族与汉族语言接触的浪潮,同时也给贵州汉语方言打上了西南官话的底色;军事移民和卫所屯田制度在贵州省的交通干线上聚集了大量的汉族移民,给贵州带来了蛙跳式的汉语方言岛,同时也造成了各个县城,尤其是汉族成分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方言语音较为趋同的现象;清朝大规模的汉族移民使得贵州境内汉语方言的分布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移民对方言的影响是覆盖式的、叠置式的,而且还深入到土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并举安顺屯堡话、北盘江流域喇叭苗人话为例,以其来源之不同析其语音之不同。
第三部分中,吴老师先讲述了贵州语言学界多年来积淀的语音分区研究成果,以《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中所收的一幅《贵州汉语方言分区及声调类型差别示意图》为切入点。指出该图在掌握大量语音材料的基础之上,发现一条贯穿整个贵州汉语方言区东西向的声调线。声调线以北,阴平调是高平调55,主要包括贵州川黔方言的黔北片和黔中片的大部分地区;声调线以南,阴平调是中平调33或者次高平调44,主要是黔东南方言、黔南方言、过渡区方言以及川黔方言黔中片的少部分地区(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市的盘州)。屯堡方言岛和安顺市的平坝县虽然处于这条声调线以北,但是其阴平调值与以南的地区更相似:屯堡为33,平坝为44。一致的声调特征显示了语音历史层次的某些一致性,同时也体现了许多历史文化条件的相似。此声调线与明代湘黔滇交通主干道几乎重合。
吴老师有多年的语言调查经验,掌握了丰富的语料。她引用李蓝先生的文章,以毕节为例,剖析文白读差异产生的原因。毕节方言文读音和一般的官话方言趋同,白读音则有湘语、客家话、赣语的一些特点。是因为自明代开始、湖广、江西、四川三省的汉族开始向毕节移民。八方移民汇聚于某一居住区域后,必然要选择一种通用语。音系构造比较复杂、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异比较大、通用性不高的湘语、赣语难以跟音系简明属于官话系统的四川话竞争。结果是:四川话成为当地方言的基础音系,而词汇、语法又受湘语、赣语的深刻影响。反映在文白异读上,属于官话系统的四川话音系成为常规读音、文读音;湘赣语则以白读音都形式保存在一些极常用的词汇中。细致的分析令现场听众深为赞同。而以“摛”“抻敨”“打沕子”等生动形象的方言词为例的文化解读,更是激起高度共鸣。
在第四部分,吴老师总结了近七十年来贵州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指出其当今特点:城镇方言音系趋同化;特色语音现象、特色词汇、特色语法现象逐渐消失;方言味儿的磨损。在现场的叹惋声中深情指出:“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历来是延续中国人乡土文化血脉,寄托家国情怀、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方言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标记,是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呼吁大家珍惜母语,保护母语,理性探索母语的发展之路。现场听众怀着热烈的情感与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互动。
王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