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爱花教授讲述“被遮蔽与被强化——唐朝历史上的‘热搜’事件”

2025-04-14 10:47:38 来源 贵阳孔学堂

4月13日上午9:30,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教授开启了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46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被遮蔽与被强化——唐朝历史上的“热搜”事件。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育对象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91386a66a95e11ab8ca6e6809e0d2cc5.jpg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经过史家选择、加工和阐释的产物。新旧《唐书》作为记载唐代历史的两部重要典籍,对同一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修史理念,更揭示了历史书写中“遮蔽”与“强化”的叙事策略。

图片


蒋老师首先介绍了两《唐书》的基本情况。蒋老师指出新旧《唐书》各有优略,彼此相互补充,并行于世,构成了今日唐史研究的基本史料。而后蒋老师通过“李唐建国与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的形象塑造”与“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三个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两《唐书》在历史书写中的文献差异、政治动因与编撰机制。


蒋老师指出“李唐建国与玄武门之变”在两《唐书》对李渊起兵和李世民功绩的记载上存在明显差异。《旧唐书》保留了更多原始记录,而《新唐书》则强化了李世民的“首谋”形象。蒋老师认为这种差异源于贞观时期对《高祖实录》的篡改,其目的在于赋予玄武门之变以政权合法性。在“武则天的形象塑造”上,两《唐书》对武则天的记载集中于其称帝后的酷吏政治与诛杀宗室行为,而忽略其治国才能。蒋教授认为这种选择性记录反映了传统史家对女性执政者身份与性别的偏见。在“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方面,两《唐书》对杨贵妃的记载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节上,如《旧唐书》隐去了她与寿王李瑁的关系,《新唐书》新增了“红尘一骑妃子笑”的故事,将其塑造为奢靡误国的红颜祸水。蒋教授认为这种书写差异反映了史家 “为尊者讳”与对女性道德批判的历史书写样态,揭示出传统史家常将王朝盛衰归咎于女性的历史认同倾向。

图片


蒋老师还讲述了新旧《唐书》的撰写背景与编撰理念。《旧唐书》成书于战乱频仍的五代,其编撰目的是为了保存史料、总结前朝教训,并确立后晋的正统性;而《新唐书》的修撰则源于宋人对《旧唐书》“气力卑弱”的不满,试图通过重构历史彰显宋人的文化自信。这种背景差异直接影响了两书在叙事风格与内容选择上的差异性。

最后,蒋老师结合近年考古发现,展示了出土文献对传统史书的补充与修正功能。她以李建成墓志中谥号“隐”字的修改痕迹,印证了《唐会要》中关于谥号争议的记载。又以上官婉儿墓志揭示出上官氏曾激烈反对韦皇后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的历史细节,此与《新唐书》将其归为“韦武集团”的记载截然不同。蒋老师强调历史书写难免带有时代与个人的偏见,她呼吁听众以批判性思维阅读史书,避免单一视角下的绝对化判断,强调通过多元史料对比,尽力逼近历史真相的阅读方法。

55a8653dd01704fa24a6f9ca1ef3edcd.jpg

蒋老师从新旧《唐书》书写差异、编撰观念、二重证据法与女性视角的层面对唐代历史上最具“热搜”特征的三个历史事件作了深入的讲解,在历史与观念、历史与细节、史实与史书、王权与书写的脉络中讲述了唐代史书书写中的“被遮蔽”与“被强化”的异化史书书写模式。蒋教授结合地下出土文献,并运用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方法,揭示出作为典范的新旧《唐书》在王权影响与史家传统张力下的编撰机制与历史观念,呈现出史书编撰的历史动态脉络与重构性的历史旨趣。


蒋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



贵州大学 付星星 刘玉玲/文

  • 编辑: 毛玉丹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