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王勇在孔学堂明伦堂以《秦人与秦王朝的新地治理》为主题开启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兴锋担任本次讲座学术主持人。
秦王朝自公元前230年开始推进统一中国的战争,伴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其所掌控与统治的疆域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由此产生了秦王朝对“新地”的治理问题。
王教授首先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秦政及秦对“新地”治理的认知多来源于汉朝士人的记载,其中不免充斥着对秦政的过分抨击。我们对于秦王朝“新地”治理策略失败的认知归咎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原因,这样的理解既缺乏丰满的细节,亦缺乏深入的探讨。
其次,王教授对“新地”的概念做了界定,认为“新地”是指秦王朝统一六国期间新占领的地区。近年来出土秦简,如岳麓书院藏秦简、里耶秦简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文书与律令给我们一窥秦朝“新地”治理策略提供了窗口。
其次,王教授利用岳麓书院藏秦简、里耶秦简等出土文献,结合传统史料展开讨论。他指出,秦朝在统一战争结束后,立即将施行于秦故地的制度全面推行到新占领的六国旧地(新地)。新地,按照秦制设置地方政务机构,对百姓实行编户化管理,官府的政务运行与法律执行亦完全依据秦制。但在故地与新地的治理上仍然显现出明显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用人方面,即“新地吏”的选用。新地由故秦人担任郡县官吏,尤其是长吏,掌控地方政权,又派故秦人驻屯,掌控地方武力。
再次,王教授探讨秦王朝坚持“以秦人治新地”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考量,并通过与南郡等地的对比,分析秦在战国后期的成功经验何以在统一后的六国旧地难以复制。尽管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面对人口与面积均数倍于关中的“新地”,所采取的治理措施都具有开拓的性质,对后来的汉朝亦有深远影响与借鉴意义。
讲座最后,王教授就在场嘉宾提出的秦朝民众生活质量、“新地”的“新地吏”选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此次讲座,王教授利用大量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献,生动地将简牍资料与文献史实相结合,为在场嘉宾展现了秦王朝治理“新地”的面貌,引发了关于秦王朝为什么会灭亡的深入思考,是一场融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讲座。
王兴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