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圣明老师在孔学堂明德厅以《秦汉时期的西南人群及其历史》为主题开启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兴锋担任此次讲坛的主持人。
关于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历史,以及西南地区与中原关系,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曾作《西南夷列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在秦汉时期许多部落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秦汉王朝的关系。然而在“中原”的解说外,还存在一种来自“西南”的诠释。两者相结合,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秦汉时期的西南社会。
朱老师首先分析了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两种“徼”,即巴蜀之徼与西南夷郡徼。秦汉西南地区被两种“徼”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巴蜀、西南夷诸郡、西南夷徼外。接着又分析了“夷汉”“民夷”“夷民”等,即西南夷诸郡与蜀郡一样,亦为“夷汉错居”的人群结构。其次,朱老师对比了史书中关于蜀地的“典范历史”(《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和“边缘历史”(《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两种书写的差异,特别是“边缘历史”的书写是蜀地边民精英根据外在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现实需要,调整身份追求与建构的方向。最后,朱老师认为边民精英为改变被视同为“蛮夷”的处境,他们透过“边缘历史”的书写在有意识地维护或建构自身的“华夏”身份。而正是这种主动意识,推动着东汉犍为、牂牁等地华夏文化的发展。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嘉宾积极提问与朱老师进行交流。通过此次讲座,嘉宾们收获很大,对秦汉时期的西南人群及其历史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朱圣明教授简介
朱圣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出土文献研究。在《学术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出版专著《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结项等级:优秀)、一般项目一项(在研)。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文/王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