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全教授讲授“屈原何以不朽?”

2025-05-27 09:25:41 来源 贵阳孔学堂

2025年5月24日上午,贵州民族大学三级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学科办主任、科研处处长龚德全教授作题为《屈原何以不朽?——端午节核心文化符号的建构与民族精神的形塑》的讲座。此次讲座由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军主持。

图片

       龚德全教授从端午节和屈原的关联引出话题,然后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和论证,借用民俗学、文化符号学等学科理论,详细地回答了“屈原何以不朽”这个问题。

图片

在节日溯源方面,龚德全教授指出,端午被视为“恶月恶日”,既有来自季节的严峻挑战,又有阴阳观念的影响,还有社会心理的忌讳。早期端午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卫生防疫总动员”和“集体心理疗愈日”,人们想尽办法来禳毒避疫、驱邪避祟、祈求安康。在文化演进的进程中,屈原取代伍子胥、曹娥等几位重要的“候选人”,最终成为端午节的核心符号。

图片

为何最终是屈原超越了他们,成为了与端午节绑定最深、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符号?龚德全教授认为这与屈原的杰出政治家、锐意改革者、“非常”之才与“刚直”之性、政治失意、文学巨匠、楚文化的产物与集大成者、投江悲剧等因素密切相关。屈原忠而被谤、求索殉国的悲壮一生,既是充满张力的“故事”原型,其爱国、高洁与不屈精神,又持续引爆后人的“情感”共鸣。

龚德全教授系统讲述了屈原形象的历代重塑与神化之路。汉代是屈原忠臣楷模初步定型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的形象开始从单纯的“忠臣”向更具普遍性的“才士”和“悲剧英雄”拓展。唐宋两代,国家常面临内忧外患,尤其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被反复强调和歌颂。口传文学与地方传说对屈原进行了丰富与神化,屈原也获得了人们的同情与崇拜。这种朴素的情感,是屈原形象深入民心的重要基础。将屈原与端午节直接联系起来,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是官方引导、文人倡导与民间附会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合力的结果。屈原形象的“建构”,使得屈原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升华为一个具有忠诚、爱国、求索、高洁、批判、创造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龚德全教授具体分析了端午习俗与屈原精神的双向融合。龙舟竞渡、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与屈原相遇,就产生了奇妙的“意义转向”。民众对屈原情感上的共鸣,是二者能够“奔赴”成功的最根本动力。龙舟竞渡从图腾祭祀转变为“拯救屈原”“打捞忠魂”,粽子从时令食品转变为投江喂鱼、包裹敬爱,艾草菖蒲、雄黄酒从辟邪禳灾转变为敬仰高洁品格、驱逐邪恶势力。端午节“选择”并“吸纳”屈原精神符号,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生命力得以增强,端午节也为屈原精神传承提供了载体。

图片

最后,龚德全教授揭示了屈原与端午的民族意义及当代价值。包含深沉的爱国情怀、执着的求索精神、高尚的人格操守、深切的忧患意识、卓越的文化创造力的屈原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因。端午节,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情感凝聚的纽带、文化自信的源泉,促进了民族精神的仪式化传承与文化认同。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方面、在文明互鉴的窗口方面,端午节均具有当代启示和世界性意义。

端午节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与屈原精神完成了一场辉煌的“双向奔赴”。这场伟大的“奔赴”,不仅赋予了屈原和端午节不朽的生命力,更深刻地参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塑”过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讲座过程中,龚德全教授将专业知识与节日民俗密切结合,其丰富多彩的讲授方式让此次讲座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在互动环节,龚德全教授细致解答了听众朋友们的提问。在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龚德全教授送来了一场文化大餐,让听众朋友们受益匪浅,同时也促进了屈原精神的大力弘扬。

文/张军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