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端午假期第二日,恰逢“六一”儿童节,贵阳孔学堂“问心天地间”2025(乙巳)年端午节阳明文创秀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精彩继续,除了精彩的演出外,现场非遗体验匠坊连成璀璨的文化长廊。孩子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亲身体验了扎染、剪纸等非遗技艺,收获满满。据统计,当天,活动吸引了7000余名市民游客穿梭其间,共赴一场活态传承的千年之约。
漆扇,以天然大漆与水墨交融的独特技法闻名,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活动现场,小朋友们争先排队体验,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首先挑选尺寸合适的纸扇,然后选出喜欢的颜色,工作人员就把大漆滴进水面,小朋友们在指导下把纸扇轻轻放入水中,缓缓搅动,大漆的颜色随着水波印在了纸扇之上,图案如山水、星云般自然流动,每个人都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漆扇。摊主徐媛媛一直忙得不停,她说:“仅仅一早上就已经有了上百位客人来体验,人流量还不错。”说完便继续指导正在排队的游客们选购产品。
6月1日,端午假期第二日,恰逢“六一”儿童节,贵阳孔学堂“问心天地间”2025(乙巳)年端午节阳明文创秀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精彩继续,除了精彩的演出外,现场非遗体验匠坊连成璀璨的文化长廊。孩子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亲身体验了扎染、剪纸等非遗技艺,收获满满。据统计,当天,活动吸引了7000余名市民游客穿梭其间,共赴一场活态传承的千年之约。
漆扇,以天然大漆与水墨交融的独特技法闻名,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活动现场,小朋友们争先排队体验,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首先挑选尺寸合适的纸扇,然后选出喜欢的颜色,工作人员就把大漆滴进水面,小朋友们在指导下把纸扇轻轻放入水中,缓缓搅动,大漆的颜色随着水波印在了纸扇之上,图案如山水、星云般自然流动,每个人都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漆扇。摊主徐媛媛一直忙得不停,她说:“仅仅一早上就已经有了上百位客人来体验,人流量还不错。”说完便继续指导正在排队的游客们选购产品。
毕节市高级工匠杨婷带着各类镂空或剪纸书签、剪纸摆台而来,诗情画意的文创产品美丽非常,剪纸也成为最受游客们欢迎的体验之一,杨婷介绍:“游客们都是初学者,我都建议他们以窗花为主,窗花里也有符号,比如天上的月亮叫月牙剪,柳树柳叶叫柳叶剪,像毛刺一样的图案叫毛毛剪,窗花没有固定的图案,大家可以自由发挥。”现场的游客们先对折纸张,再根据图案用剪刀尖端沿线条滑动,小心翼翼完成一幅幅精美作品,剪纸作品线条流畅,镂空部分与实体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饱含传统吉祥的寓意,大家忍不住欢呼交流。
陶艺体验区里,来自花溪区黔陶乡的本土陶器摆满了桌面,青色的茶壶,大大小小、不同口径、颜色、造型的茶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手工艺人的心血。黔陶制作工艺考究,使用当地特有的天然白泥,经过拉胚、修胚、上釉、烧窑等繁琐工序,陶瓷常常呈现青蓝色花纹,俗称陶青花,而黔陶特殊的上釉工艺,又能使陶器更加古朴典雅。在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人群。摊主说:“黔陶作为贵州贵阳的特产,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扎染体验区,摊主带来各种各样的扎染成品售卖,扎染T恤、方巾、帽子、折扇、摆件、丝巾、发圈等等,现场还有扎染体验,先用蝴蝶花朵造型的木片固定在方巾一侧,然后将布料揪起或折叠成条状,用棉线紧紧捆扎,完全浸入染液,观察颜色变化后,拧干多余水分,再通风处晾干,一副图案随机且富有层次的扎染作品便完成。等待染色的游客陈虹带着7岁的儿子正在一起完成作品,她说:“孩子一直很好奇这些好看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我就特意带他一起完成,让他亲自感受民族工艺的魅力,在孔学堂能边看演出边体验非遗技艺,活动很棒。”
木雕体验区内,坐满了来绘制傩面具的大小游客,安顺木雕县级非遗传承人胡发云在一旁为大家指导,在这个“木头+颜料=魔法”的神奇公式下,大家一起解锁地戏密码。苗银体验区则是一片银光潋滟的苗银文化盛宴,戒指与耳环取蝴蝶妈妈、吉宇鸟等为饰寄寓吉祥,冰箱贴在苗绣中粘贴银色的苗族元素流苏,拿在手中仿佛能听见苗岭山间的银铃清响,令人驻足还有“银镶绣”吊坠,蕴藏着苗银与苗绣的双重叙事。绳编体验区带来中草药香囊体验,摊主班记慈介绍:“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除了疗愈外还有驱邪的作用,今天很受小朋友们喜欢。”只见现场摆上了香茅草、金银花、合欢花、艾叶、薄荷、白芷等等,根据不同的功效,游客们可以抓取不同的中草药混合,擂碎后装入布包,再装进好看的香囊中,即可得到一枚亲手参与制作的端午伴手礼。
以茶为媒,孔学堂还为市民精心打造了一场涤荡身心的茶修文化体验,每日100份茉莉花茶,静候游客们在热闹欢腾之余,得一方清雅天地休息,既是对匆忙脚步的温柔提醒,也是孔学堂以茶载道,邀现代人暂别喧嚣、重拾生活仪式的匠心安排。
暮色渐浓,游客们从快闪空间“匠坊”满载而归,或佩戴苗银耳环,或身着扎染T恤,或手持漆扇,把非遗“穿”在身上、“戴”在身边。这场以天地为幕、匠心为笔的文化盛宴,把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编译成新时代的消费密码,更是孔学堂把部分空间延伸变成贵州文化共创的非遗技艺新聚场。
毕节市高级工匠杨婷带着各类镂空或剪纸书签、剪纸摆台而来,诗情画意的文创产品美丽非常,剪纸也成为最受游客们欢迎的体验之一,杨婷介绍:“游客们都是初学者,我都建议他们以窗花为主,窗花里也有符号,比如天上的月亮叫月牙剪,柳树柳叶叫柳叶剪,像毛刺一样的图案叫毛毛剪,窗花没有固定的图案,大家可以自由发挥。”现场的游客们先对折纸张,再根据图案用剪刀尖端沿线条滑动,小心翼翼完成一幅幅精美作品,剪纸作品线条流畅,镂空部分与实体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饱含传统吉祥的寓意,大家忍不住欢呼交流。
陶艺体验区里,来自花溪区黔陶乡的本土陶器摆满了桌面,青色的茶壶,大大小小、不同口径、颜色、造型的茶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手工艺人的心血。黔陶制作工艺考究,使用当地特有的天然白泥,经过拉胚、修胚、上釉、烧窑等繁琐工序,陶瓷常常呈现青蓝色花纹,俗称陶青花,而黔陶特殊的上釉工艺,又能使陶器更加古朴典雅。在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人群。摊主说:“黔陶作为贵州贵阳的特产,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扎染体验区,摊主带来各种各样的扎染成品售卖,扎染T恤、方巾、帽子、折扇、摆件、丝巾、发圈等等,现场还有扎染体验,先用蝴蝶花朵造型的木片固定在方巾一侧,然后将布料揪起或折叠成条状,用棉线紧紧捆扎,完全浸入染液,观察颜色变化后,拧干多余水分,再通风处晾干,一副图案随机且富有层次的扎染作品便完成。等待染色的游客陈虹带着7岁的儿子正在一起完成作品,她说:“孩子一直很好奇这些好看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我就特意带他一起完成,让他亲自感受民族工艺的魅力,在孔学堂能边看演出边体验非遗技艺,活动很棒。”
木雕体验区内,坐满了来绘制傩面具的大小游客,安顺木雕县级非遗传承人胡发云在一旁为大家指导,在这个“木头+颜料=魔法”的神奇公式下,大家一起解锁地戏密码。苗银体验区则是一片银光潋滟的苗银文化盛宴,戒指与耳环取蝴蝶妈妈、吉宇鸟等为饰寄寓吉祥,冰箱贴在苗绣中粘贴银色的苗族元素流苏,拿在手中仿佛能听见苗岭山间的银铃清响,令人驻足还有“银镶绣”吊坠,蕴藏着苗银与苗绣的双重叙事。绳编体验区带来中草药香囊体验,摊主班记慈介绍:“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除了疗愈外还有驱邪的作用,今天很受小朋友们喜欢。”只见现场摆上了香茅草、金银花、合欢花、艾叶、薄荷、白芷等等,根据不同的功效,游客们可以抓取不同的中草药混合,擂碎后装入布包,再装进好看的香囊中,即可得到一枚亲手参与制作的端午伴手礼。
以茶为媒,孔学堂还为市民精心打造了一场涤荡身心的茶修文化体验,每日100份茉莉花茶,静候游客们在热闹欢腾之余,得一方清雅天地休息,既是对匆忙脚步的温柔提醒,也是孔学堂以茶载道,邀现代人暂别喧嚣、重拾生活仪式的匠心安排。
暮色渐浓,游客们从快闪空间“匠坊”满载而归,或佩戴苗银耳环,或身着扎染T恤,或手持漆扇,把非遗“穿”在身上、“戴”在身边。这场以天地为幕、匠心为笔的文化盛宴,把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编译成新时代的消费密码,更是孔学堂把部分空间延伸变成贵州文化共创的非遗技艺新聚场。
记者 舒锐/文 杨才江/图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