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贵阳孔学堂讲坛第1115期开讲。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杨斌作《哪吒:亚非欧大陆中的莲童》主题讲座。他以全球史视角,揭开哪吒形象从古埃及到中华大地的千年流变密码。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当天,杨斌教授以其深厚的全球史研究功底,追溯了中国人熟悉的“哪吒三太子”形象背后,一条源远流长、横跨亚非欧的文明交流暗河:哪吒三太子来自印度,而哪吒伴随的“莲生/莲化”现象则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神话。这种文化符号的嬗变,印证了丝绸之路上“意象迁徙”的复杂性。

哪吒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杨斌教授解释道,哪吒的形象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粉嘟嘟胖乎乎的男孩,却拥有着和中国文化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苏辙的《那吒》诗中曾写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但哪吒的这种叛逆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对社会和制度的反抗,能够引起大家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略显“怪异”的反差是因为哪吒属于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后面临的尴尬状况。最后,哪吒从叛逆不孝到回归家庭、重拾孝道,恰恰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哪吒是从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的,“哪吒”这一名字就是外来译音。杨斌教授介绍,他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根据当时佛经的记载,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到了唐宋时期,关于哪吒的记录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故事,哪吒信仰在民间开始流传。在元代,毗沙门天王跟托塔李天王被混在一起,所以,到《封神演义》《西游记》里,哪吒就变成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原生的哪吒是青面獠牙现愤怒相的护法神,唐宋元明清以来,由于在故事中哪吒一直以三太子的身份示人,所以哪吒的形象逐渐儿童化、青少年化。敦煌壁画中的哪吒,就是拿着莲花、圆润粉红的儿童形象。哪吒形象以及传递的观念都体现了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印度神话,哪吒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毗沙门天王三太子或手下夜叉 (yaksa)的统领 (大夜叉将或夜叉大将),二是《罗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罗:克利西那(KrSDa),最早出现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克利西那与哪吒都是力量强大的以儿童形象呈现的神(Child God),都有打败巨蛇的事迹。哪吒从莲花中复活的情节,也可以从印度神话、印度宗教当中找到原型,如释迦摩尼的诞生和梵天的诞生,都有莲花元素的出现,体现了莲生莲化的概念。

“莲生莲化的概念是从埃及来的。”杨斌教授说,古埃及有白莲、蓝莲两个品种,白莲夜晚开放,跟月亮连在一起,蓝莲在太阳初升时绽放,被理解成太阳的符号,跟创世和生命的延续相关联,甚至有专门的莲神。古埃及人认为,莲花可以治病,于是在金字塔内木乃伊旁边放置莲花,帮助死去的法老复活,所以莲有诞生、复活的功能,是埃及的“治愈之神”。在诸多文物中,莲上男童的画面从古埃及到两河流域、到古印度,再到中国传递性传播,也就和《封神演义》中哪吒“现莲花化身”一个核心。“古印度、中国的莲花信仰都与古埃及有渊源,”杨斌教授认为,古埃及的莲信仰和中国明清以来的哪吒信仰有着内在的高度相似性,其演变有着内在逻辑的支撑。因此,中国哪吒的信仰有着古埃及文化的因素。

除了哪吒外,杨斌教授表示,莲文化也传到了基督教世界,在“大秦景教流入中国碑”中出现了莲花与十字架,也有复活的意思。元代,福建泉州一带的墓地中发现了莲花十字架,在新疆霍城也有文物留存,这也佐证了莲花的含义。
最后,杨教授提到了一个现象,虽然在中国莲花信仰非常流行和普遍,但在中国的汉文化地区却很少见到带有莲花的印章,他解释道,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莲花的寓意一直有变,如汉乐府民歌《江南》中莲花寓意男女之爱,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成为君子的象征,宋以后,莲花在中国文学诗词以及瓷器等日常用品中开始广为运用。但作为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篆刻文化,明清时期复兴后,大家追求向两汉先秦学习,由于两汉先秦莲印并不流行,以至于现有的篆刻中,莲印不多。

讲座内容精彩纷呈,交流环节也互动踊跃。杨斌教授就莲花与荷花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古埃及选择莲花作为复活的载体而不是其他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他指出,太阳被古人视为一切生命的起源。在中东地区,太阳神也和莲花密切相关,代表着生命的起源或者是说是人类世界的起源。古人的科学知识不发达,或者说有某种坚定的信仰,于是就把某种动物和植物与人类社会的繁衍繁荣联想在一起,这也是种文明的象征。
此次讲座通过深挖“哪吒”这一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世界性基因,再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兼收并蓄、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为当下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历史深处的有力回响。
据了解,贵阳孔学堂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准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自2012年创办至今,孔学堂讲坛累计举办1100余场,线上线下听众近600万人次,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受众最广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