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蔡清文獻輯刊
主编:張宏敏
出版社:孔學堂書局
書號:ISBN 978-7-80770-672-4
全套:62册
蔡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家,後人稱其爲“明代朱子學第一人”。在明代中期傳承朱子理學的蔡清,與王陽明幾乎齊名。本書收集海内外圖書館所存蔡清文獻十六種,彙爲一編,有助於蔡清理學之於朱子理學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蔡清(公元一四五三—一五〇九年),字介夫,號虚齋,福建泉州晋江(今泉州市鯉城區)人。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家。明憲宗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福建鄉試第一,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年)中進士,乞假講學鄉里,後遵母命復出做官,歷任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吏部稽勳清吏司主事。明孝宗弘治四年(一四九一年)丁母憂。服除,遷禮部祠祭清吏司員外郎,乞便養,改吏部文選司郎中。又乞終養歸鄉,遭父喪。守製滿,於明武宗正德元年(一五〇六年)出任江西提學副使,後因不滿寧王朱宸濠,乞致仕,歸里治學。劉瑾掌權后,爲收買人心,籠絡名士,任蔡清爲南京國子監祭酒;任命甫下,蔡清已因積勞而卒,時值正德三年(一五〇九年)歲末。萬曆年間,追謚“文莊”,贈禮部右侍郎。
蔡清以學爲官,以理治事,歷官明憲宗、孝宗、武宗三朝;爲政之時,心繫民生,志於經邦濟世,他引胡宏語曰:“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蔡文莊公集·艾庵密箴》)。他有感於朝局之弊,謂“心正則百事可正,理明而後其心可正,講學而後理可明”(《蔡文莊公集·管見上堂尊》),勸諫人君讀書以明理正心,進而重振綱紀。蔡清爲官,耿介正直,不畏權貴。《明史·儒林传》载,蔡清在江西提學副使任上,寧王朱宸濠驕横,令諸司遇朔望先朝王,次日謁文廟;寧王生辰,令諸司著朝服賀其生辰。蔡清皆謂不合禮制,大違寧王之意。寧王求復護衛,蔡清亦背后訾议;寧王心生不悦,欲誣陷其詆毀詔旨。緣此,蔡清致仕。總之,蔡清處事,嚴守禮制,饬躬砥行,“穷理力行以致用”(《蔡文莊公集·書戒五条》),“不以三公易其介”(《蔡文莊公集·介庵記》),誠足为理學名臣之楷模。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蔡清以理學名臣從祀孔廟。
丁憂與辭官在鄉期間的蔡清,以鑽研四書五經、傳承程朱理學爲主業,同時也開館講學授徒,形成了一個影響遍及东南的“清源學派”,使得明代“閩學”繼南宋“閩學”(朱熹理學的代稱)之後迎來了一個最光輝的時刻。後人稱蔡清爲“明代朱子學第一人”。
因爲自朱熹以降,福建諸儒研究理學蔚然成風,“閩學”亦成爲宋明新儒學的正宗。而蔡清的家鄉——福建泉州,因朱熹曾在此爲官講學、談論義理,亦成爲“閩學”發展傳播的中心區域之一。蔡清自幼好學,師從易學家林玭,得其精義後,以治學嚴謹著稱。他不慕仕進,在外爲官時短,長期在泉州講學,他以闡揚程朱理學傳注的思想爲主,對程朱理學表現出了强烈的衛道精神,“清源學派”由此而起。蔡清治學,闡發深刻,發軔於朱子理學,歸本於聖賢本旨,尤以《易》和《四書》學見長。蔡清治《易》,雖推崇朱注,但言“朱子自多闕疑,而諸儒往往强而通之,乃知惟其精故能疑,彼不疑者,多見其未精耳”(《易經蒙引》卷十二下)。他有感于明朝科舉取士“不務實造于理,而徒務取給於文”(《蔡文莊公集·蒙引初藁序》)之流弊,作《四書蒙引》以補充和闡釋朱子的《四書集註》;又作《易經蒙引》以闡發朱子《周易本義》。同時,蔡清又不囿于朱子之學説,如在理氣關係上,主張理氣合一、無有先後,揚棄了朱熹“理爲氣先”的傳統觀點。故而時人林俊在《虚齋蔡先生文集序》中這樣評價蔡清的學術貢獻:“以六經爲正宗,四書爲嫡傳,宋四儒爲真派。”時人羅欽順評價蔡清:“一生做窮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學,蓋儒林中之傑出者。”(《困知記》卷一下)時人儲巏還把蔡清與明代心學大儒王陽明相提並論:“近時士大夫如蔡君介夫(蔡清)、王君伯安(王陽明)皆趨向正,造詣深,講明義理,不專爲文字之學。”(《柴墟文集》卷十四《與黄綰秀才》)
蔡清的經學代表作《易經蒙引》《四書蒙引》,於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由其子直隶松江府推官蔡存遠(字思毅,蔡清第四子。嘉靖五年進士,歷任吉安、松江二府推官,擢太僕寺丞)進於朝,詔爲刊布。除此二種外,蔡清的傳世文獻還有《河洛私見》《太極圖説》《艾庵密箴》《蔡文莊公集》《虚齋蔡先生文集》《虚齋集》等。近年來,陽明心學、朱子理學研究盛行,而與王陽明幾乎齊名且在明代中期傳承朱子理學的蔡清的學術研究,則略顯沉寂。編者有感於此,特與采薇書院執事合作,收集海内外圖書館所存蔡清文獻十六種,彙爲一編,兼收同書之異本,輯成《蔡清文獻輯刊》。其中,《蔡文莊公集》内含《艾庵密箴》《太極圖説》《河洛私見》各一卷;並收蔡清所輯《四書圖史合考》刻本兩種;亦包括日本刊刻的蔡清文獻三種。《蔡清文獻輯刊》影印發行,希望能爲蔡清經學思想尤其是其經典詮釋學的相關研究提供助益,同時也呼籲學界同仁關注蔡清理學之於朱子理學的傳承與發展。
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朱子學研究會副會長
張宏敏
明 蔡清 撰
清乾隆七年溫陵蔡廷魁刻本
明 蔡清 撰
清乾隆七年溫陵蔡廷魁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正德十六年葛志貞刻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間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間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間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間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末敦古齋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末敦古齋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末敦古齋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末敦古齋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葛寅亮 評
明末虎林施長庚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葛寅亮 評
明末虎林施長庚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葛寅亮 評
明末虎林施長庚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葛寅亮 評
明末虎林施長庚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日本承應元年堤六左衛門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日本承應元年堤六左衛門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日本承應元年堤六左衛門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日本承應元年堤六左衛門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日本承應元年堤六左衛門刻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敖鯤 重訂
明嘉靖六年林希元序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明 宋兆禴 重訂
明崇禎八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日本寬永十三年刻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 蔡清 輯
明金閶擁萬堂刻本
明 蔡清 輯
明金閶擁萬堂刻本
明 蔡清 輯
明金閶擁萬堂刻本
明 蔡清 輯
明金閶擁萬堂刻本
明 蔡清 輯
明金閶擁萬堂刻本
明 蔡清 輯
日本寬文九年中野氏刻本
明 蔡清 輯
日本寬文九年中野氏刻本
明 蔡清 輯
日本寬文九年中野氏刻本
明 蔡清 輯
日本寬文九年中野氏刻本
明 蔡清 輯
日本寬文九年中野氏刻本
明 蔡清 撰
民國二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明隆慶刻百陵學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