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孔学堂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开讲。本期讲坛邀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丁进主讲,主题为《研读<周礼>的方法和路径》,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河主持。
7月19日,孔学堂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开讲。本期讲坛邀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丁进主讲,主题为《研读<周礼>的方法和路径》,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河主持。
一、初识《周礼》
在讲座中,丁进教授首先对《周礼》的篇目结构作了介绍。他指出,《周礼》原为六篇,依次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别对应天地四时。现今流传的文本中仅存五篇,第六篇《冬官》为补入篇,并非原作。每篇之首设有“序官”,用于概述全篇主旨,继而依次列出六十种左右的“职文”,即具体职官及其职责规范,构成极为严密的制度化架构。
在此基础上,他以“序官”“职文”为例,深入剖析《周礼》文本的结构特征与制度意涵,指出该书不仅是一部系统阐述儒家政治理念的“逻辑教科书”,更是一部集中体现礼制建构与国家治理智慧的“治官之书”。全书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二十字为总纲,围绕治、教、礼、政、刑、事六大职能,建立起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治理体系。比如在“地官”部分所涉及的养老制度设计,便体现了“以为民极”的核心理念。
在比较古今职官制度方面,丁进教授强调,现今许多职位安排看似现代,实则在制度逻辑上早已具备渊源,皆可追溯至《周礼》。这些生动的古今对照,不仅增强了听众对经典的理解,也揭示出《周礼》在中国历史上的基础性地位。
二、《周礼》的前世今生
接着,丁进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周礼》的历史,展示了这部经典在两千余年中如何不断被编订、诠释与激活的历程。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征集古文《周官》,并以《考工记》补足佚失的《冬官》篇,初步奠定了《周官》作为礼学基础的地位。随后,刘歆将其编入《七略》,正式列入“礼学”,并将所授之《周官》系统传承给弟子,由此开启了《周礼》学作为独立经学的传统。进入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将其地位上升至“三礼”之首,奠定了其在汉代经学中的核心地位。至北宋,王安石撰写《周官新义》,并将其列入科举教材,开启了《周礼》义理诠释时代。此举既稳固了《周礼》的经学地位,也深刻影响了南宋思想与制度的发展。清末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被视为清代经学的标志性成果,昭示了《周礼》由注疏向致用的转向。
丁进教授指出,这条由注解、阐释再到致用的发展路径,构成了《周礼》长达两千年的“知识谱系”。进入现代以来,《周礼》研究的重心逐渐从义理注疏转向制度重构,以彭林、夏微、郭伟川等人为代表。丁进教授在述评现代研究近况时指出现代“道术”已裂,这是《周礼》的落寞时代,尽管研究数量众多,真正有突破性的创新却寥寥。但他亦强调,这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关注《周礼》的学人依旧广泛,其思想资源依然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
三、《周礼》的研读方法
最后,讲座重点讲解了如何研读这部古籍的方法。丁进教授指出,《周礼》的主体结构是“六典”,而六典的关键在“治典”,治典的核心又凝聚于“八法”之中。理解这“八法”是研读《周礼》有效路径。讲座由此引出研读《周礼》的操作路径,并辅以实例进行说明。
第一是“官属法”,用于研读“序官”。《周礼》中有“无属不成官”之说,每一职官均嵌入“通属”“领属”“类属”的组织结构中,构成清晰的职权体系。“官属法”即“定岗、定编、定职级”的原型,是读懂《序官》的钥匙。第二是“官职法”,聚焦“职文”,从“首要之职”“常守之职”“协作之职”“不期之职”等方面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可执行、可传承的分工体制。第三是“官联法”,揭示官府间的协同机制,尤其在祭祀、军旅、田役、养老、恤贫等国家事务中体现“联”的逻辑——即“国有大事,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丁进教授特别以“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等例,展示“官联法”的实际运用。第四是“官常法”,关注制度运行中的常规规范与动态调节,如大宰“九贡”、六典八法、九职八统等,体现标准化与程序性。最后,他还讲解了“官法”“官法之法”“官成”与“官成法”,并举“大府官成”、春官冢人的法式、官刑及其判别、官计中的小宰六计、医师考核标准等,说明《周礼》不仅关注制度设计,更体现出严密的执行与评估体系。
在交流互动中,丁进教授对《周礼》的作者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周礼》的文字风格并不属于西周古文系统,而更接近春秋时期的古文形态,因此成书时间应不早于春秋。《周礼》在历史上虽被传为“周公所作”,实则更可能出自儒家一派之手。这一派儒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为志。此外,书中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先教后行”等理念,表现出浓厚的儒家价值观,尽管其中也夹杂一定的法家色彩,但总体上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关于书体问题,丁进教授指出,《周礼》最早的文本是古文“周官”,所谓“古文”是除秦以外六国使用的文字,是西周经文的一种变体。而在历史流传中,传播最广的是隶书书写的经文本,尤其是汉代河间献王所抄本影响深远。
这场讲座逻辑清楚、内容扎实,通过对《周礼》文本内容、流传演变、研读方法的系统梳理,使听众对这部典籍有了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认识。丁进教授以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现了《周礼》作为礼制源典在现代制度构建中的潜在价值,也提醒我们在重构现代文化时不应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资源。
记者 黄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