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贵阳孔学堂明伦堂内座无虚席。知名学者陈嘉映教授做客孔学堂“诸子百家”系列讲座,以《从性善论谈起》为题,带领听众穿越中西哲学长河,在“性本善”这一经典命题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本质、道德根基与社会伦理的深度对话。
陈嘉映教授首先简述了中外哲学家关于性善论的思想阐发,并提出一个疑问,即从现实生活出发,不得不对性善论产生的怀疑。“性善”这个观念可以探源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好”这个概念,可以用孟子的“可欲之谓善”来理解,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说,善乃万物之所向。现实中普通人有善有恶,所以孟子与告子才有性善和无善无恶的争论。那么,恶从何而来?以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社会环境促使人产生了恶,如果人都是好人(性善),那社会怎么会变坏呢?基督教也谈及恶的起源问题,为什么上帝是善的,上帝造就的人却会作恶呢?孟子讲,人有四端,即善端,这不是直接说人就是善的,是好的,而是说人有一个善的萌芽,需要培养。亚里士多德也类似的思想,善就像一个橡树的种子。按照告子的说法,人性中既有善端,也有恶端,朝不同方面培养则有不同的结果。所以程颢曾说,善固然是性,恶也不可谓之性。
所以,我们看到,一物成就自己之善好,可能会对其他事物造成伤害,比如猎豹长成猎豹就要吃掉其他弱小动物。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目的论,个体间各自的善好或许会有冲突,个体间的善好与作为整体的善好也可能存在冲突。
中国哲学讲一体之仁,似乎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陆象山就讲“心只有一个心”。一体之心,圣贤的心都是相通的。那么,谁的心是圣贤的,谁的是小人之心呢?王阳明还说小人之心也是相通的。一体之心在现实中,也无法解决个体之间、局部之间出现的相互之伤害的困难。
关于善恶是不是对称的的问题,梁漱溟先生对此就有论证。对这个问题,孟告之争实际上未能解释清楚。对比孟子告子以水为喻,陈嘉映教授则以下棋为例,下棋的两人都想赢。想赢这个事情,是可理解的。回到人有善恶的问题,很多对善恶的理解是将善恶放在一边,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他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活动有所理解。现实中的善和恶之所以如此纠结,关键在于,不同人对于邪恶的理解和立场不同。比如战争中的两方。人类纠结的麻烦,实际上就是不同观念的争论。
人类是否会有统一的理想呢?对人类是否能在善恶的观念达成绝对一致,陈嘉映教授持怀疑态度。但他认为,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推进对各自不同观念的澄清或者论证,这是一个进步。说理和理性在处理善恶问题上究竟处在什么位置?虽然陈嘉映教授认为说道理在这个问题上相对处于卑微的地位,但是还是实在的,也非常有必要的。讲道理基本上是扬善的立场。但是又不能把说理理解为宣教活动。所以,推进一种说理的方式来处理善恶因立场、观念之不同而出现的分野,是最佳的方式。
现场听众就海德格尔思想中是否有伦理学、如何理解不同立场的善恶之辩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陈嘉映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陈嘉映教授特别提醒到,重审性善论,不是要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激发每个人对“何为良好生活”的思考。他强调,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各种学说,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命题——人如何在复杂世界中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主持人郭晓林老师总结到,今天的话题如同思想的闸门,陈嘉映教授洞开了大家不同的思考切口,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更好地思考这些与我们生活、性命息息相关的论题,继续追问人究竟该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
本次讲座在掌声中结束,但关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仍在延续。
郭晓林/文 张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