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第一排,第一次见面,从坐着的背影“盲猜”到是陈嘉映老师。瘦瘦的身躯,却充满了精神气儿。
7月23日,在“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暨2025避暑季研修活动上,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习教授陈嘉映发表了主旨演讲:善恶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这位被认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此次主旨发言延续了他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对恶和绝对的善恶是伦理学中自古以来都在争论的一个问题。陈嘉映老师在发言中区分了两大类善恶。一类善恶是相对的善恶,另外一大类,人们可能倾向于叫作绝对的善恶。前一类指的是这种善恶观,跟某种特定的社会观念形态,或者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这一类善恶称作相对的善恶——一些人认之为恶,另一些人不认之为恶。这里面包含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意识形态。
有些恶我们可能会把它看作是跟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关联形态相联系,有些恶则跟什么观念形态都没有什么联系。为了方便阐述,陈嘉映老师用“相对的恶跟绝对的恶”这两个词。这里面并没有说第二类的恶,也就是现在说的忘恩负义,绝对的恶是带来更大危害的恶。
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说理对道德到底有什么关系,陈嘉映老师解释道:说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讲人应该有道德,教人怎么道德,然后修身养性就变得道德了。这可能是一个途径,但是说理和善恶的关系可能还有完全另外的一面。简单地说,善是有理可说的,恶是无理可说的。有时候,似乎也常常有人为邪恶辩护,但那是在我们听来他为邪恶辩护。在他看来,他为之辩护的并不是邪恶。陈嘉映老师认为真正焦点不在于邪恶是无可辩护的,在于他们认之为正义的,实际上是不义。
这让人想起他在《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一书中写到的:善好不意谓纯粹主观偏好,若说善好与喜欢的联系,倒不如说,很多物事,因为它善好,所以我喜欢。惟由于我们能把善好与我喜欢区分开来,才可能发展出教化。
袁小娟 李思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