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学堂研修】孔学堂阳明洞会讲开讲,探讨“横渠四句”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2025-08-01 15:27:00 来源 贵阳孔学堂

7月25日晚,孔学堂阳明洞会讲在孔学堂会议中心举行,以“‘横渠四句’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为主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东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元亨书院院长、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原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林安梧;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丁为祥分别进行了互动发言。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奎凤作学术主持。 

图片

图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来自于北宋张载《横渠语录》的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自古以来成为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但近期,网络上一些博主对张载的“横渠四句”进行了“假、大、空”的嘲讽,这个现象在学界引起了关注。

图片

丁为祥教授对此深感痛心,他呼吁要还原这四句话的历史背景和真实内涵才能揭示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明担当。丁为祥以“剥洋葱”的方式对“横渠四句”进行了深度解析。丁为祥认为,张载从读《中庸》、“参佛老”到科考出道十六年与六经论孟对话的主体基础,从祈州司法参军到丹州云岩县令的十年官场历练,这才被吕公著推荐入朝参与熙宁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受打压才不得不辞官归乡,这才有其“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的变法实验及其各项活动。

图片

丁为祥梳理了“横渠四句”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张载的语言质朴而典雅。作为张载最重要的作品《正蒙》,丁为祥认为,张载撰写《正蒙》以作为宋代文治社会建设的理论纲领时,这才有对《太平御览》之“四为”的借鉴,这才有了作为儒家人文理想之“横渠四为”,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张载才能对其《正蒙》形成“老树枯枝”与“晬盘示儿”的比喻。

丁为祥表示,之所以称为“剥洋葱”,是因为对张载思想每一层的展开都有具体而实指的意义,这对以“假、大、空”嘲讽张载“四为”的公知大腕,都是“辣”眼睛的洋葱。

图片

林安梧教授也认为,批判“横渠四句”的网红博主们不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他认为应该从“人类文明的近世精神史”来理解宋元明三代的理学发展,它代表着“人”的重新再发现。在这样的宏观视域下,就越发体会到“横渠四句”是非常了不起的起动点。林教授也用他所常提到的四句话来概括,“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他一再告诫,我们要警惕这些网红人士所说的内容,不要以讹传讹。林教授特别强调,“三才者,天地人”。他论及“王道之治”, “王”是三横一竖,三横说的是天地人,一竖强调的是人能通天接地,参赞化育。人具有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圣贤之道在经典文献中明白清楚,我们不能不好好读经典、传习经典。如果只是相信网络信息,这便是随俗浮沉,这样会使得学风浮浅,世风日下。林安梧强调,做学问要有“五证”,即:典籍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经验的查证、心性的体证,以及逻辑的辩证。只有能精通经典才能对“横渠四句”深入理解,好好体会。

图片

林安梧还认为,研究中国哲学,乃至种种人文学问,要“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进一步才能“布乎四体,通达于八方”。他强调,任何学问都要具体落实,要有本有源。须知儒家的实践之学是天道之学、本心之学、明理之学,也是实体之学、道义之学。“横渠四句”是宋、元、明理学真正的定海神针,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发展的定海神针。

图片

最后,翟奎凤引入鲁迅先生曾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认为这句话与“横渠四句”的内核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中国的信仰,民族的精神。

“会讲”是中国古代学者进行思想交流与讨论的一种传统形式。据了解,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孔学堂平台效应,促进学术交流,助推学术研究,孔学堂持续组织策划“孔学堂-阳明洞会讲”研修活动,根据会讲主题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积极参与,不断优化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活动质量,至今已举办9期。

舒锐/文 吕京鸿/图


  • 编辑: 毛玉丹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