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24年度图书TOP1作者杨素秋在孔学堂畅谈阅读的力量

2025-08-19 10:29:26 来源 贵阳孔学堂

8月16日,非虚构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到孔学堂讲学,为近400名听众剖析《短视频时代,阅读是否是一种执拗?》。她引领现场听众探讨了阅读的目的、阅读的向度以及哪些书籍帮助重新认识工作与生活,在当下纷扰的生活中重新强化文字的力量。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担任学术主持。

图片

杨素秋是文学博士、高校教师,曾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撰有非虚构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先后获得刀锋图书奖、春风悦读年度非虚构大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以及深圳阅读节2024年度十大好书,以及豆瓣网2024年度图书第一名。

图片

讲座伊始,杨素秋以自己的经验为切入点,反思了过度使用手机对她的影响,她感觉阅读量减少后,精神状态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于是,她想了很多办法来与手机隔离。杨素秋说:“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自我反省意识地沉浸于短视频类的碎片化数据中,可能就会助长低层级的本能,高层级的本能就被弱化了。”

对于读书的目的,杨素秋认为至少有三种,即为娱乐而读书、为资讯而读书、为智慧而读书。为娱乐而读书,就像是甜品让人愉悦,比如轻松的小说;为资讯而读书,是读资讯含量高的书,比如能够立竿见影马上帮助到读者的技术类书籍,就像碳水让人饱腹感很强;为智慧而读书,是读一些不一定立刻有效的书籍,属于“无用之用”,就像是粗粮对身体有益处但口感并不好。杨素秋表示:“这三种目的都无可厚非,都可以读。但是你心里要有一个意识,就是要慢慢地从第一第二个目的转到第三个目的层级上来。”

阅读有不同的向度,即广度、高度、深度。杨素秋认为,每个维度都非常有必要。在广度上,就是用兴趣去阅读,不要画地为牢,也不要在温情和励志上停留太久。在高度上,就要进行经典阅读,要扔掉垃圾出版社和垃圾书,太难和太易的经典书籍均不适宜。她认为,陌生领域可以从优秀短文开始,进而进入经典书目。在深度上,就可以进行主题阅读,就必须具备研究精神,开口要小,要挖深,不需要面面俱到。

杨素秋强调,虚构与非虚构作品都需要阅读,读者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获得知识和观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虚构作品中开发想象力,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价值观。

那么,读什么书?怎么找书?杨素秋介绍了几种方式,第一就是在豆瓣里搜索各种各样的图书Top,第二是可以关注哔哩哔哩、小宇宙、看理想、得到等各APP,利用好电子资源。

杨素秋还向大家分享了近几年她认为能够促进工作和生活的书——《他者的消失》《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知的教师》《依恋的形成》《僧侣与哲学家》《何为良好生活》,这些书帮助她思考工作的意义,怎么去理解幸福,对她有很大的影响。杨素秋总结道:“别人经常说读书有什么用?我说读书能让我摆脱流行的焦虑,心态愉悦,我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

图片

在观众提问环节,杨素秋针对电子阅读、网络阅读、阅读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分享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成书的始末。

图片

听众王家江和她读书会的朋友们一起来听杨素秋的讲座,她说:“去年读书日,我们读书会的书友们共读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特别感谢杨老师写出了这么一本特别生动,让我们感知当下的书。讲座中,她把书里的一些细节具象化了,让我收获很多。”

图片

周之江高度称赞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的阅读体验,让他无数次想跳进书中与作者对话。“书的重要意义是让我自己感觉到两种不同文化小小的摩擦或者冲突,杨老师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一面。”周之江表示,除了写作之外,杨素秋老师多年来坚持阅读推广,这份坚持尤为可贵。在当下短视频盛行、阅读变得奢侈的时代,有人愿意投身阅读推广事业,显得愈发珍贵。他希望在场听众在聆听讲座后,能积极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文/舒锐 图/梁超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