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的自由何以可能?郭美华教授讲述“《逍遥游》的另一层意蕴”

2025-09-01 15:27:33 来源 贵阳孔学堂

8月31日上午9:30,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郭美华老师开启了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第66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燕雀的自由何以可能?《逍遥游》的另一层意蕴”,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8e77874ed2d0f76c231dd02a90a024ae.png

郭老师从“鸿鹄之志的偏见及其悖谬”“燕雀与鲲鹏的对峙:《逍遥游》的文本剖析”“一个对照:庄子与孟子”三个方面,深入讲述了《庄子·逍遥游》的另一层意蕴,即燕雀的自由何以可能。

图片

“燕雀”是《逍遥游》中“鸿鹄”“大鹏”等的对立面,其以细微、世俗、平凡为特征。“成圣成贤”与追求鲲鹏之志的传统哲学阐释倾向泯灭了庄子赋予“燕雀”的内在性、自主性、自足性与独立性。在传统观念里,鸿鹄意象常常象征宏大之志,郭老师通过中西比较,指出宏大志向是世人普遍的追求,并进一步举《庄子·外篇·在宥》批判世俗中普遍存在的趋同心态。郭老师从《庄子》文本对比结构、儒家道家相互渗透之思想内涵层面揭示出庄子哲学基于“宏大之志”与“平凡的隐匿”的双重架构,即在齐物论的思想里既承认世界的唯一性,又承认事物的差异性;既承认本质的既成性,又承认生命的未来性。

图片

郭老师根据《逍遥游》文本,揭示出庄子哲学转化、否定与飞翔的生存论意义。《逍遥游》开篇之“鲲化为鹏”,郭老师从生存论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主体的否定与自我转化,鲲追求自由的根源在于天地的广阔无限。接着,郭老师以燕雀与鲲鹏的对峙为例,阐述了大小相别的事实性与“小”的悲哀,他引用《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指出“燕雀”之流悲哀的根源在于攀比而舍己从人。在无限性的意境与宇宙属性中肯定“小”与“大”的事实存在,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而呈现出在原本不齐的世界里所做的关于“齐”的比较、追逐,甚至痴迷的无意义性,揭示出人世间“悲”的根源在于“攀比而舍己从人”。通过对小大之辩的探讨,郭美华教授揭示了自由的真谛与可能性——即每一位平凡者对无限天地的捍卫。

图片

郭老师通过儒家与道家经典典籍《孟子》与《庄子》的比较,呈现出儒家和道家在观念上的差异性,凸显出庄子哲学在肯定有限认知的基础上对于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的认可与维护。郭老师藉由庄子之有限认知与孟子之无限认知的对比,强调自由之中亦有责任。郭老师认为孟子的责任观体现为“我”的自圣化,即通过涵养浩然之气将自我塑造为高度自觉的主体。然而,这种责任的膨胀,反而使“天地”的概念趋于消失,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也随之消弭。而在庄子看来,逍遥的可能性就蕴藏在无限天地的彰显之中,正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生存典范,平凡存在者的责任在于捍卫无限性的天地,只有如此,平凡者才能实现自由与逍遥。郭老师从《逍遥游》中被遮蔽的“燕雀”阐释,揭示出庄子哲学小大之辨的意义、内涵与真谛,呈现出充满生命气息与五彩斑斓之芸芸众生的生命世界。

图片

郭老师以文本细读、文史哲相结合、中西互视的脉络对庄子《逍遥游》的深层意蕴进行了阐释。郭老师在探讨个体生命形态对鸿鹄之志与燕雀之乐的双向追求与哲学思考中,呈现出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无限性、宽容性、区别性与可能性,并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转化中,讲述了对生命寻常意义的永恒追寻与热烈向往,引导听众打破生命的束缚,在期待和追寻不一样的每一天的生命实践中寻找生命中充满“燕雀之乐”的幸福与感动,各美其美,绽放绚烂的逍遥的生命形态。郭美华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

付星星 王余丰/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