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的浪漫接力!龚德全解码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的根与魂

2025-09-02 11:00:40 来源 贵阳孔学堂

8月29日,七夕节,贵阳孔学堂2025(乙巳)年“中华婚礼”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式举行。来自中国贵州、四川、北京、山东、江西等地,以及越南的18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在大成殿前执手盟誓,以“共登喜堂、传席跨鞍、拜堂合卺”等古礼完成生命中最隆重的仪式。

至此,孔学堂已连续13年举办中华婚礼,让该盛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聚焦中华婚礼传统婚俗、社会意义及其背后的故事等问题,记者专访了贵州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学科办主任、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阳孔学堂活动顾问龚德全。


记者: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而且是知名的文化品牌。您是如何将学术研究融入孔学堂中华婚礼的设计中?

龚德全:对我而言,孔学堂中华婚礼,它不是一场简单的“复古秀”,而是一次严肃的“文化转译”与“精神重塑”。在这场转译与重塑中,我们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个是“历史的考据者”,另一个是“时代的转译者”。这背后,正是“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守正”的维度上,我们坚持的原则是“无一礼无出处”。

作为文化研究者,我们深知,传统礼仪的庄严感,首先来源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化的厚重感。因此,在婚礼仪程的设计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据工作,从《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这些最古老的礼学经典,到后世的《朱子家礼》《司马光书仪》等,我们力求让每一个核心环节,都能找到坚实的文化理据。

比如,我们看到的几个关键环节:

“沃盥之礼”:这不是一个现代的发明。在古代,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斋戒净心”是基本要求。我们在现场,将其简化提炼为新人共行“沃盥之礼”,以花瓣浸润的清水净手,象征着涤荡内心、以最纯净、最真诚的姿态,来迎接这场神圣的盟约。这背后,是“敬”的精神内核。

“合卺之礼”:这更是我们婚俗的活化石。我们特意向新人和观众阐释,“卺”是匏瓜,味苦,将一个匏瓜剖为两半,新人各执一半饮酒,这其中蕴含着“合二姓之好,从此一体”与“同甘共苦,共担风雨”的双重深刻寓意。这比单纯的“交杯酒”,其文化内涵要深远得多。

“解缨结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在古代是生命的重要象征。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更是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把这个极具诗意的仪式,重新请回婚礼现场,就是要让新人们亲手,将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绾绕在一起,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生命联结。

这些环节,都是我们从故纸堆里“打捞”出来的文化瑰宝,它们确保了这场婚礼的“根”是正的,“魂”是古的。

其次,在“创新”的维度上,我们遵循的理念是“礼与时偕行”。

我们清楚,一场成功的文化活动,绝不是历史的僵硬复制,而必须是一场能够与当代人产生深刻共鸣的“体验设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空间叙事:我们充分利用孔学堂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以大成殿为“文化锚点”,新人沿中轴线拾级而上,这本身就是一场走向神圣的“空间行进”。我们设计的“金声玉振”钟鼓齐鸣,更是儒家礼乐的最高规制,用空间的仪式感,来赋能婚礼的神圣感。

美学营造:我们对婚礼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进行了整体的美学设计。比如,在婚服色彩上,我们参考了汉唐的古朴典雅,避免了过于艳俗;在音乐上,我们以古琴、笛箫等雅乐为主,营造“礼乐和鸣”的雍容气度。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能让现代人沉浸其中、并为之感动的“东方美学场域”。

意义重塑:我们更重要的工作,是把古代礼仪背后的精神,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重新“翻译”出来。比如,“拜天地”,我们不强调其鬼神色彩,而是将其阐释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拜高堂”,我们强调的是“孝亲感恩、血脉传承”。通过这种意义的重塑,让古老的仪式,在今天,依然能深深地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所做的,就是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为“体”,以符合当代的审美设计为“用”,将一场中华婚礼,从一个静态的文化标本,变成了一场流动的、可体验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文化盛典。

我们希望,每一对从孔学堂走出去的新人,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场美好的回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一份足以支撑他们走过漫长岁月的、关于“家”与“责任”的深刻理解。

记者: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已经举行了13年,在您多年参与中华婚礼的经历中,有没有特别让您感动或印象深刻的新人故事或瞬间?

龚德全:十三年,确实是一段不短的岁月。

第一种瞬间,是“仪式”击中“内心”的刹那。

我记得很清楚,是2020年。在“解缨结发”那个环节,新郎亲手将新娘发簪上的订婚信物红色的“缨”解下,解缨!以象征婚姻得到家族和众人的认可。之后二位新人将在对方的头上剪下一缕青丝,綩结在一起,意为结发夫妻。现场的音乐很轻,气氛很庄严。就在那一刻,我看到台上一对新人,当他们把彼此的发丝,缠绕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都毫无预兆地,流下了眼泪。当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我想,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一种,我理解为,被一种古老的、神圣的仪式,瞬间击中了内心最柔软地方的、一种深刻的“确认”之泪。我相信,在他们未来漫长的一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矛盾和争吵,只要一回想起,今天,在这里,彼此曾怎样郑重地,将生命的一部分,交付给对方的这个瞬间,所有的计较,都会变得柔软。这,就是仪式的力量。它为易逝的情感,铸造了一个永恒的“情感锚点”。

第二种瞬间,是“文化”产生“回响”的刹那。

那是2022年,在中华婚礼上,我忽然,我看到了一张特别熟悉的面孔——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当时我并不知道她参加了这一届的婚礼。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几年前,一个安静的研究生课堂上。我曾给她们讲授民俗学,讲过中华婚俗,也专门用孔学堂的婚礼作为案例,讲过那些仪式背后的故事。我当时,就像一个播种者,把这些文化的种子,撒在了那些年轻的心里。

而就在那一刻,我亲眼看到,当年我撒下的那颗种子,就在我眼前,盛开、结果了。她,从一个聆听者,变成了一个践行者。那一刻的感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它让我真切地看到了,文化,是如何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从上一代,静水深流,传递到下一代的心里。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最后一种瞬间,是“语言”抵达“共鸣”的刹那。

记得有一年,我在致辞的最后,引用了沈从文先生的一段话,来为新人们祝福。那段话,我想很多人都还记得:“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当我念完这段话,还有《瞬间永恒》的轻音乐,抬起头,我看到了台下,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不仅仅是新人,还有他们白发苍苍的父母,甚至很多观礼的来宾。

那个瞬间,让我无比深刻地意识到,最美好的语言,它就像一把钥匙。它能瞬间,打开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扇关于“家”、关于“一生一世”、关于“相伴到老”的,共通的情感大门。在那一刻,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是相通的。这,就是美的力量。

所以,您看,一个仪式,一次传承,一段话。这十三年来,正是这些具体的、温暖的、充满了生命质感的瞬间,构成了孔学堂中华婚礼,最动人的部分。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有价值的,更是有温度的。

记者:作为一项持续了13年的社会文化实践,您认为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展望未来,您希望孔学堂中华婚礼还能承载哪些社会期待与文化使命?

龚德全:这个问题,触及了孔学堂中华婚礼的灵魂。十三年的坚持,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一个个小家庭,提供了一场典雅的仪式,那它的意义,还远远不够。我们真正的愿景,是以婚礼为“点”,辐射整个社会“面”,以“家风”之淳,涵养“国风”之正。

回顾这十三年的实践,我认为,它至少产生了三个层面的深远影响:

首先,是“文化价值的再发现”。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期。反映在婚礼上,就是一种普遍的“意义流失”:程序简单化、仪式符号化、中西元素杂糅……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一场婚礼,其内核,究竟是什么。

而孔学堂中华婚礼,这十三年来,就像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它通过对“合卺”、“结发”等古老仪式的严谨复原与诗意呈现,让无数的年轻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深刻地,看到了我们自己文化里,原来蕴藏着如此厚重、如此优美的婚俗礼仪。这不仅仅是一场美育,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它让人们重新发现并相信:关于婚姻的庄重与美好,我们无需外求,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文明基因里。

其次,是“家庭伦理的再确认”。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自由,这当然是进步。但过度的个体化,也带来了一种“契约精神”的弱化。婚姻,有时被简化为一种个人选择,而忽略了它背后,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

孔学堂的婚礼,通过“拜天地、拜高堂”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的仪式,强烈地,重申了婚姻的“社会属性”与“伦理维度”。它在用一种庄严的、不容置疑的方式,向每一对新人,也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息: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合二姓之好”,是血脉的延续,是责任的开端。“家齐而后国治”,这种对家庭伦理秩序的重建,正是我们尝试以古代资源,来回应现代社会“人伦焦虑”的一次重要实践。

第三,是“城市精神的再塑造”。

十三年的坚持,让孔学堂中华婚礼,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活动,它已经成为了贵阳,乃至贵州,一张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每年七夕,当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此,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座城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坚守。它向外界展示了一种温润、典雅、向内寻求精神力量的城市气质。这种文化品牌的塑造,对提升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精神品格,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展望未来,我们还能承载什么?

我认为,在守住“文化高地”这个根本定位的同时,我们至少还有两个方向,可以去探索和努力:

第一,是成为“中华家礼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中心”。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每年举办一场典礼。这十三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思考。未来,我们应该尝试,将这些成果,系统化、理论化。比如,我们可以编纂出版《孔学堂中华家礼仪典》,可以开设面向公众的“家礼学堂”,可以举办全国性的“传统礼仪创新”论坛。我们要让孔学堂,不仅是“实践者”,更成为中华家礼文化复兴的“思想引领者”。

第二,是成为“当代生活美学”的“孵化与体验平台”。

传统礼仪的生命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日常”。我们应该探索,如何将婚礼中这些美好的元素,比如,传统的服饰、雅致的音乐、富有寓意的器物,转化为当代人可以消费、可以体验的“新中式生活美学”产品。比如,开发婚礼的文创产品,举办“国风”市集,开设“家宴”体验。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不仅“活在”典礼里,更能“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里,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美好日常。

总而言之,孔学堂中华婚礼的过去十三年,我们更多的是在“复苏传统”;而未来,我们的使命,是要真正地,让传统“融入当代”,让“礼”回家,让“美”发生。

记者:中华婚俗有哪些重要的讲究?比如“三书六礼”,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意?

龚德全:这个问题,正好可以让我们把视野再拉开一些。中华婚俗,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讲究。如果说要举几个例子,我想,有三个方面,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核。

首先,是“三书六礼”背后的“郑重承诺”。

我们常说“三书六礼”,这其实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六礼”,指的是从求亲到迎娶的六个核心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它的本质,我之前提到过,是一种“程序正义”,是用一套极其庄重的“时间仪式”,来对抗人类情感中,可能存在的轻率与冲动。

而比这六个“动作”更具深意的,是贯穿其中的“三书”。这“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是订婚时的文书,相当于今天的“订婚协议”,是双方缔结婚姻盟约的最初凭证。

礼书,是过大礼时的文书,上面会详细记载聘礼的种类和数量,这既是一份财产清单,也是男方诚意的一份庄重宣告。

迎书,则是迎娶新娘时的文书,是新郎迎接新娘的“正式邀请函”。

大家看,从订婚,到送聘礼,再到迎接,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立字为据”。这背后,是一种极高的契约精神。它是在告诉我们:婚姻,不是一场口头的许诺,而是一场白纸黑字、郑重其事的盟约。这种对“文字之信”的尊崇,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其次,是“聘礼与嫁妆”之间的“价值平衡”。

聘礼和嫁妆,是今天很多人关心,也容易误解的话题。在一些影视剧里,它被简单地描绘成“买卖婚姻”,这其实是一种矮化。我们必须理解,在中国古代,这两者,其实构成了一种精妙的“价值平衡”。

聘礼,在最初的意义上,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补偿”与“感恩”。因为女儿的出嫁,意味着女方家庭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和情感成员。聘礼,是男方对岳父母“夺其爱女”的一种郑重致谢,也是对自身养家糊口能力的一种证明。而嫁妆,则是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私产”与“底气”。这份丰厚的嫁妆,随女儿进入夫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娘在夫家的经济地位与话语权,让她不至于完全依附于夫家。

所以,你看,这一来一往之间,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交换,更是一种两个家族之间,对彼此的尊重,和对这个新生小家庭未来的、共同的祝福与投入。

最后,也是我个人认为最动人的,是“亲迎”仪式所代表的“顶格尊重”。

在“六礼”的最后一环,叫“亲迎”。什么意思?就是无论新郎的身份多么尊贵,哪怕是王公贵族,也必须亲自,到新娘的家里,去迎接她。

这个仪式,蕴含着极大的深意。它是在整个婚礼流程的最高潮,以一种最谦卑的姿态,向新娘、向她的家族,致以最高规格的敬意。它是在告诉新娘:“从此以后,你是我郑重地、亲自地、从你的原生家庭,迎请到我的生命里来的。我必将珍之、重之。”

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我想,即便在今天,对于一段美好的婚姻而言,依然是那块最重要的基石。

所以,总的来说,“三书六礼”的庄重承诺,“聘礼嫁妆”的价值平衡,和“亲迎”的顶格尊重,共同构成了中华婚俗的“里子”。它们虽然形式古老,但其中所蕴含的,关于承诺、平衡与尊重的智慧,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值得我们每一对新人,去深深地体味。

记者:您希望新人们在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中收获什么?同时,请您为新人们送上祝福与期许。

龚德全:这是一个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一场婚礼,不过短短一个时辰,但我们希望,它能给予新人的,却是一生一世的精神滋养。如果说,我最希望他们在这里收获什么,我想,大概是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份“定力”。

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我希望这场庄重、典雅、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仪式,能成为他们共同人生的“精神压舱石”。当未来的生活中,遇到风浪与诱惑时,他们能瞬间回想起,今天,在这里,他们曾许下过怎样神圣的盟约。这份记忆,会给予他们,抵御浮华、坚守彼此的定力。

第二样,是一份“方向”。

中华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通过“拜天地”,他们将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拜高堂”,他们将重新确认自己在家族血脉中的位置。我希望,这场婚礼,能像一个“价值罗盘”,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校准方向——懂得敬畏,懂得感恩,懂得传承。

最后一样,也是最重要的,是一口“源泉”。

我希望,今天他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细节——从行“合卺之礼”的同甘共苦,到“解缨结发”的以身相许,再到彼此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光芒——都能化为一口“情感的源泉”。当岁月流转,激情褪去,日子变得平凡琐碎时,他们可以随时,从这口源泉里,汲取到最初的、最真挚的感动与力量。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希望给予他们的,是一块压舱石,一个罗盘,和一口永不枯竭的井。

至于最后的祝福……我想,不再是几句简单的祝愿。我心中最深的期许,是为你们,为所有像你们一样,勇敢地,用一场传统仪式,来开启未来的年轻人,描摹一幅画。一幅,我心中,关于婚姻,最美的画。愿你们,当/白发苍苍,在/午后的/一角庭院,相对而坐,沏一壶/淡淡的/茶。聊起/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忽然/相视一笑,觉得/这一生啊,——真好。

视频拍摄/杨伟 剪辑/陆青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