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在孔学堂,中秋仪式感被拉满了!

2025-10-09 09:54:28 来源 贵阳孔学堂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10月6日至8日,贵阳孔学堂以月为媒、以节为桥,以“吾心自有光明月”为主题,通过文艺展演、手作体验、游园打卡等多元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中秋文化盛宴,吸引上万市民游客驻足体验。

图片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与感恩的文化内涵。本次中秋活动,孔学堂在延续去年主题的基础上,立足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定位,厚植“两岸一家亲”的家国情怀,巧妙融合阳明心学、屯堡风情、非遗技艺等元素,以团圆之意牵动同胞情,以相思之韵凝聚民族心,持续打造具有贵阳特色、两岸共情的文化品牌活动,希望在明月的映照下,成为一座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家园。

图片

10月6日,活动首日,孔学堂邀请了十余名在贵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台湾同胞一起穿梭于活动中,体验中秋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亲手制作了香囊的台胞陈高聪表示:“这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节日,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更需要把它继续延续下去。”常年来贵阳避暑的台胞欧阳芳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做月饼时特别认真,完成后倍感自豪。”

图片


图片

与往年相比,贵阳孔学堂2025年中秋活动在活动机制和体验设计上均有显著创新,呈现出“古今交融,寓教于乐”的鲜明特点。活动设置了三大互动体验板块:“月华流韵·文艺展演”以月光为线索,将国乐演奏、古典舞蹈、诗词咏诵与哲学思辨融合,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千里共婵娟”的相思与“家国共团圆”的共鸣;“月趣手作·非遗体验”则设置了缠花、兔儿灯制作、桂花香囊等七项精品手作,让安顺地戏面具彩绘等非遗项目变得可触可感;“月满学堂·游园觅雅”依托棂星门至杏坛等经典建筑,设置了七大文化打卡点,市民游客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可以漫步游园。

图片


图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明宝钞”游园集章机制,游客领取游园册后,通过完成各打卡点任务或者与主持人积极互动,即可获得“大明宝钞”,集满100两即可兑换中秋月饼等礼品。这一设计巧妙融合了明代货币文化与游戏趣味,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与文化获得感。此外,今年新增的“阳明文创”展售和“杏会大咖”文化咖啡空间,让阳明心学的智慧走进日常,使传统文化更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图片

图片

活动总导演表示,希望市民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手工制作和游园体验中,感受团圆与家国情怀的深远传承;同时,让非遗“可触、可感、可带走”,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图片

图片

在三天的活动中,孔学堂内始终笑语盈盈,游客尽兴而来、满载而归。市民张女士感慨道:“今天是中秋佳节,感谢孔学堂今天举办的这个活动,很有意境。”带着一儿一女前来游园的朱女士表示,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快乐,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弘扬。

图片

除了线下活动外,本次中秋活动还通过环球网、贵阳网、孔学堂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的官方账号同步直播,广大网友以“云游客”身份共享这场文化盛宴。

活动热度持续延烧至社交平台。抖音博主“Lamb_羊”分享连续三年参加孔学堂活动的感想:“小朋友集齐100两兑换到了奖励,能够独立完成挑战了,成长一目了然。”小红书的“贪玩的贵阳嬢嬢”也点赞道:“活动非常应景,小朋友在动手中也感觉到了很多乐趣,下次还要再来!”

图片

这场跨越时空的中秋活动,通过精心的主题策划、创新的活动机制和深入的互动体验,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个人与家国紧密连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图片

月圆人团圆,文化永流传。聚焦于教化、传播、研修三大功能,孔学堂始终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大众可知可感的文化实践。十余年来,孔学堂坚守初心,持续打造“四礼”“四节”“四公益”三大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其中“四节”即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持续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盛宴,以节载道,以文化人,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光彩,让文化基因浸润百姓心田。

舒锐/文字 覃伟/图片 丁新烜/视频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