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峰副教授孔学堂开讲:中古时期洛阳的都城景观与政治表达

2025-10-20 11:19:36 来源 贵阳孔学堂

10月19日9:30,孔学堂与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邀请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系主任谢一峰副教授在孔学堂开讲。本次讲座以“中古时期洛阳的都城景观与政治表达”为主题,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崔云逸担任学术主持,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文史爱好者及社会公众到场聆听。

图片

洛阳自古被誉为“天下之中”,虽为一城一地,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层记忆与精神象征,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之所、枢轴之区、盛衰之征。中古时期的洛阳不仅是王朝权力的物质载体,也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空间,屡经兴废,屡毁屡建,其城市格局、礼制建筑、宗教空间等的变迁,无不深刻映射着政治变革与文化重构的历史进程。

图片

谢一峰老师在讲座中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传世文献等资料,细致解读了洛阳城中宫城、礼制建筑与佛寺等空间节点的政治意涵。谢老师以佛教宗教建筑与都城中轴线的政治空间的互动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古代都城政治权威除了“科层等级”外,还有“与权力中心空间的距离” 这一种表达方式,而佛教建筑与政治空间的关系可以作为对此很好的观察角度,展现出中古时期洛阳都城空间与政治表达的关联。北魏后拥有高层建筑的佛教建筑逐渐融入都城规划。北魏平城时期已有规划性佛寺(如永宁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灵太后时期佛寺(永宁寺、景明寺等)按等级分布于轴线附近,佛塔高度(9 层、7 层、5 层)与统治者地位对应,成为政治地标;武则天时期将天堂与明堂置于洛阳宫城核心,天堂为礼佛堂,而明堂兼具儒家礼制与佛教元素,还构建 “七天建筑” 轴线,通过中轴线建筑群强化其政治表达;唐玄宗时期则通过熔毁天枢、改建明堂,弱化佛教影响,使佛教建筑退回中轴线两侧。

图片

谢一峰老师的讲座为在场观众描绘了中古时期长时段下洛阳都城景观的发展及其与政治、文化、宗教层面的互动图景。他以宏阔的视野、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述,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古都洛阳的兴衰荣辱与精神气象。

在互动环节,观众们就洛阳古迹研学、道教宫观与洛阳都城中轴线的关系、后世的“洛阳情结”等方面等话题与谢一峰老师展开了热烈交流,问题涉及洛阳的文化遗存、“洛阳情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中古洛阳公共建筑的视觉体验与政治表达等方面,现场思想激荡,反响热烈。

本期“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讲座不仅深化了公众对中古都城史的理解,也展现了岳麓书院与孔学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镇,在推动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与担当。后续系列讲座将持续邀请知名学者,围绕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崔云逸/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