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贵阳”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系列讲座第四讲在贵阳孔学堂继续开讲。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馆员周必素以“考古黔中——从洞穴到墓葬的文化序列”为题,系统梳理了黔中地区自旧石器时代至宋明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本次讲座特别邀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张兴龙作为分享嘉宾,共同为现场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万年的历史文化之旅。

讲座伊始,周必素研究员以“考古黔中”为主题,从贵州考古的简史讲起,回顾了自1954年以来贵州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考古工作,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贵安新区在招果洞、牛坡洞、大松山墓群等重要遗址的突破性发现。她指出,黔中地区遗存丰富、序列完整,堪称“一部埋藏在地下的黔中通史”。

在“重要发现”部分,周必素重点讲解了招果洞遗址的考古成果。她详细介绍了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与骨器,特别是距今约1.2万年的磨制石器,以及距今约4万年的磨制骨角器,指出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磨制技术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象征行为提供了关键证据。

她还特别展示了招果洞中发现的骨堆现象——多处动物肢骨与鹿角集中堆积的区域,推测与骨器加工有关;而在第一期晚段发现的鱼骨集中分布区,界限清晰,提示当时可能已使用有机质容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资源利用与技术行为上的复杂性。

张兴龙副所长、研究馆员在分享环节中,从技术史与人类行为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石器和骨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意义。他指出,黔中地区洞穴遗址中连续的文化层与丰富的工具组合,为理解华南史前人类的适应策略与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窗口。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周必素强调,黔中考古不仅构建了贵州自旧石器时代至宋明时期的完整文化序列,也为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南地区的形成、发展及铸牢历程提供了实物见证。未来将继续推进贵安新区考古成果的保护与利用,让考古成果惠及公众。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深度与普及性,获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一位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表示:“通过周老师和张老师的讲解,我对贵州的史前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那些石器和骨器背后的‘人’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深度。”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阳市档案馆、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贵阳市文旅局、贵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贵阳孔学堂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后续,“文化贵阳”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将继续邀请《贵阳历史文化丛书》各分册主编、知名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开展讲座,为大家解读贵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密码,助力打造“爱阅之城”,持续擦亮“书香贵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