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文化贵阳”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孔学堂举行。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赵永刚以“古典诗歌中的贵阳文脉”为主题,从王阳明《太子桥》诗与建文逊国之谜、贵州省博物馆藏《种芹人曹霑画册》中曹雪芹诗书画印两部分深度解析,解读古代诗人笔下的贵阳诗歌,介绍了“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之《诗话筑城》一书。

讲座从一张人物画像开始,而画像中的人正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1508年,王阳明被贬来到贵州,在太子桥写下《太子桥》一诗: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犹含雨,岸柳垂荫渐满川。欲把桥名寻野老,凄凉空说建文年。”太子桥正是为纪念建文帝而建。这一点在《徐霞客游记》中也有记载:“此桥谓建文君得名……”

为何要纪念建文帝?这就不得不提“靖难之役”。赵永刚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建文帝与还是燕王的朱棣之间的斗争,以及建文帝削发出逃的结局。建文帝的去向成为历史之谜,各地都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仅在贵州,安顺的万华禅寺、长顺白云山,甚至关岭的红崖天书,都有与建文帝相关的传闻。
赵永刚指出,王阳明对于建文帝的同情,源于他对当时正德皇帝统治的不满。正德皇帝统治不力、沉迷女色、重用佞臣,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寄寓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而王阳明的预见也十分准确,正德年间,安化王与宁王先后发动叛乱,其中宁王之乱正是由王阳明平定。
《种芹人曹霑画册》是讲座后半部分的重点。这件文物的珍贵性在于其集曹雪芹亲书的诗、书、画、印四者合一。赵永刚讲解了画册的发现过程。该画册原为都匀人陶廷杰所藏,他是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年间官至陕西巡抚。他曾带回贵州一件藏品,就是后来的《种芹人曹霑画册》。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以25元向自陶廷杰后人手中购买。1989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在重庆开展鉴定工作,贵州省博物馆带着藏品前去鉴定,其中就有这个画册。鉴定意见显示,该画册为乾隆时期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但是否为曹雪芹真迹仍需进一步考证。
此后,贵州文史馆学者赵竹曾撰文提及此画册,但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2010年后,台湾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学者黄一农注意到赵竹的文章,并对画册产生浓厚兴趣。2016年,经过协调,黄一农在贵州省博物馆找到画册。消息一经发布,在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圈子中引起不小的动静,不少专家专程前来贵阳一睹真迹。
如何证实这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作品,而不是重名?赵永刚从印章、题签上的字与《红楼梦》一书中的内容、相关口述史、和曹雪芹本人的信息进行对比联系,认为这就是大众所知的曹雪芹本人作品。

赵永刚表示,之所以讲贵阳跟曹雪芹的关系,讲太子桥与建文帝的关系,是希望大家真切了解贵阳悠久的文脉。他说:“学术研究,包括古典诗词研究,要避免吟风弄月、咬文嚼字,学问也要创造创新,让它跟当下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赵永刚说,《贵阳历史文化丛书》是在树立贵州人贵阳人的文化自信,贵州贵阳不光有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美食等等,还有很源远流长的文脉传统。
据了解,《诗话筑城》定位为贵阳贵安城市文化艺术史,重点收集与贵阳有关的诗词歌赋与楹联,立体展现千姿百态的贵阳文化通过这些古典诗歌作品,呈现贵阳多姿多彩的独特文化魅力与历史悠久的文脉传统。
舒锐/文 周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