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飞教授讲述:宋代的文武群体与文武关系

2025-11-04 15:20:23 来源 贵阳孔学堂

11月1上午9:30,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邀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闫建飞教授在孔学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宋代的文武群体与文武关系”,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图片

“重文轻武”是人们对宋代的普遍印象。这种说法,稍显简单。文武关系不仅包括文臣武将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文武两类不同职业需求及术业专长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又相互依存补充,在特定条件下相互参与着对方特质的塑造。文武各自群体内部也有家世背景、出身途径及个人资质等方面的重大差异。文武关系也并非单纯的文武群体之间的关系,唐宋时期的藩镇、禁军、宦官、皇权等都与之密切相关。只有把文武关系嵌入当时的政权内部权力结构,才能把握当时文武关系变动的实质。闫建飞教授从何为文武、文武群体、文武关系三个方面来呈现宋代文武群体的内部构成与文武群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何为文武。闫建飞教授通过唐宋文武官阶区分方式、文武分途的历史脉络两个方面进行讲授。关于唐代文武官阶区分方式,闫建飞教授从职位、品位、群体三个方面讲授唐代文武区分方式,并例举贞观十一年的文官官阶与武官官阶为例。关于宋代文武官阶区分方式,闫建飞教授例举北宋前期本官四十二阶与北宋武官官阶为例。此外,闫建飞教授还从西周至宋代文武分途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他指出:“军事立国,王朝初期末期多重武;承平时代多重文。以位阶分文武与以群体分文武,性质不同。宋代重文轻武并非特例,但其武功不振,被视为重文轻武代表。”

图片

其次,关于文武群体。闫建飞教授从文臣群体与武臣群体分别加以讲述。文臣群体,闫建飞教授梳理了晚唐至宋太宗年间,文官在历史境遇中的起伏与政治权力核心的关系。武臣群体,闫建飞教授指出唐后期至宋初的武臣呈现出权力的边缘化形态。

再次,关于文武关系。文武关系作为封建王朝重要的关系形态,阎步克《官阶制度引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武’问题,包括职位、品阶、群体三个层次,涉及文人群体、文化活动、文化传统与军人群体、军事活动、军队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专制皇权的关系问题。”又邓小南《祖宗之法》指出:“(文武关系)不仅包括文臣武将群体之间的关系,还应该包括文武两类不同职业需求及术业专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闫建飞教授指出:“重文轻武、重武轻文重的‘武’所指并非武功、军备,而是武人,所轻者在于武人的能力、素质、专业技能、操守等方面。”闫建飞教授从五代文武关系、宋初文武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五代文武关系,他通过对《旧五代史》《太平广记》《九国志》等文献的研究,指出“五代既存在武人‘轻文’,也存在文人‘轻武’。亦有文人内部的相轻,文吏轻儒生,反之应亦然”的复杂形态。宋初文武关系,闫建飞教授指出崇文抑武作为宋代以文臣制衡武臣的一种政治策略,加剧了文武关系的紧张,导致文武关系失衡;与军事隔膜的文臣掌管军政事务,也容易导致军事决策失当。”

图片

“文”与“武”是宋代政治文化中极具张力的概念,闫建飞教授运用历史、制度、文献、权力、群体相融合的脉络从何为文武、文武群体、文武关系三个面向对“宋代的文武群体与文武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闫建飞教授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在对唐代至宋代文官与武官具有张力的群体结构论述中解构“重文轻武”的宋代泛化政治形态接受观念,并从历史文献、政治情境、权力结构、社会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层面讲述了“文”与“武”的排斥性内涵与融合性呈现,也讲述了文官与武官既充满张力又相互迭代互为渗透的群体关系特征。闫建飞教授从政权内部权力结构的层面深入阐释宋代“重文轻武”历史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动机、历史观念与历史影响,是对“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在文官与武官权力结构及群体关系的历史再现与历史阐释,也是从历史、文化、权力的层面对“文”与“武”之价值内涵、价值互构的历史省察与价值重构。

闫建飞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

付星星/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