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不事雕琢——董克俊木刻插图作品展”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开展,展出已故著名艺术家董克俊127件木刻版画作品,其中103件为经典之作《雪峰寓言》(续编)插画。在现场怀念的氛围中,观众们深切感受董克俊对艺术的卓力追求和探索。

此次展览不仅是《不事雕琢——董克俊木刻插图作品集》图书出版的重要配套活动,也是董克俊《雪峰寓言》(续编)完整作品的首次亮相。据悉,展览展至2026年2月27日。
开幕:前辈之光激励后来者
开幕式上,作为展览策展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介绍了成书及成展的始末——契机在2年多前,周之江看到了董克俊创作的《雪峰寓言》(续编)100余件原作插画,这让他大受震撼,甚至“呼吸急促”,立马想到出书及开展览,于是便有了此次盛会。

作为展览主办方,周之江希望董克俊先生的艺术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这也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心愿。主题“不事雕琢”的深意,来源于董先生跟晚清民国时代的大艺术家吴昌硕有相似之处,吴昌硕有“重、拙、大”的特点,于是以“不事雕琢”命名此次活动。在周之江看来,木刻版画明明就是雕琢而成,但董先生的气象,早超越了雕琢之外。

作为家属,董重在致辞中表示,感谢为展览及图书付出心血的各位,他特别提到,戴明贤先生用“生机勃勃”概括了其父亲的艺术人生,曹琼德先生用真挚的笔触记录了交往细节,唐亚萍女士30多年前为其父拍摄的纪录片《刻刀下的黑与白》播下的艺术种子,以及周之江以“不事雕琢”对父亲最贴切的解读。

随后,董克俊夫人向孔学堂捐赠董克俊作品,让艺术瑰宝得以传承。
作品:插画艺术的贵州创新
在展览现场,一幅幅黑白的木刻插画按照《雪峰寓言》(续编)的故事顺序依次展开,创作内容充满想象力也极具讽刺意味。这组插图的创作始末,董克俊自己曾有过记录。1980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他作插图,该书写在四十年代,展现国民政府的独裁腐败以及社会的蒙昧与麻木,其警醒的作用非常强烈尖锐。为了适应寓言这种体裁,董克俊采用了夸张变形的形式语言进行创作表现。一百多幅插图,在充满对形式的激情中,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这批插图受到美术界极高评价,艺术家王林称之为当代形式启蒙之作,对后来艺术形式的讨论和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时任《美术》主编的何溶亲自到贵阳观摩并约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也曾邀请董克俊讲座……这一举奠定了董克俊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成为八十年代“贵州美术现象”的主要画家。

在董克俊的《插图风格探索》一文中,曾写道:“基本以动物为主要题材,为了寻求插图的动物造型,我带着十岁的儿子到动物园去。我想通过孩子天真幼稚而单纯的眼睛所特别具有的抽象的审判力,在他所画出的动物形象中吸取造型的启示……”对于这批插画,他曾总结道:“在插图形式的组成中,我以排除了光影的黑白为主旋律,加强直线、曲线、弧线、黑块的相互穿插、并列、重复的变化节奏,赋予每幅插图各自的特色。”比如在《狮和狐兔》中,董克俊以粗细不同的阳刻线造型的狮子和黑块衬托阴刻造型的狐、兔,突破了空间透视的平面而并列,构成画面的节奏美。在《女爱国者、兵士和国王》中,格局上吸取了壁画多层空间的特色,通过平行三段式的构图组合,大面积沉厚的黑色,突出了画面的悲剧性,人物关系则以象征寓意的处理将女爱国者横卧在画面中段,上下是处于悲愤中的兵士及其觉醒,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扩大了表现的深度广度。他认为,这些插图并没有突出情节的描写,通过形象语言的对比、比喻和联想,与文学内容相互关联。插图创作不是为文学作图解说明,绝非文学的附庸。

评价:友人同人眼中的艺术丰碑
展览现场,董克俊昔日好友、同事、朋友、后辈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多维度评价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影响。

文化学者戴明贤说:“我对克俊的人和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生气勃勃’四字。他似乎要加倍弥补少年时代的缺失,对什么都兴致盎然。他的艺术成就来自他的天赋和勤奋,也来自他似乎以一种儿童认真玩游戏的态度弄艺术,不断玩出新的趣味。”

中国版画界、当代水墨代表现艺术大家蒲国昌评价说:“董克俊不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己成为一位大家,还以组织能力成就了一代原生和野生青年艺术家,以他的沟通协调能力,为贵州艺术,尤其是现当代艺术争取和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管专家谌宏微对于这位尊敬的前辈这样形容道:“董克俊先生的一生,始终走在贵州山野高原与艺术世界的前沿,他不断超越自己、扩展艺术边界,是我们为人为艺的楷模。他是贵州美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是贵州文化的一座高峰,他的艺术精神与人格光芒永久地照亮后来者。”

贵州版画学会会长曹琼德说:“《雪峰寓言(续编)》插图造型夺张,形态生动有趣,构图无拘无束,刻刀在木板上刻画得自由又自在。这套插图用平口刀斜向接触木板,刻出了篆刻作品独有的金石意味,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版画作品中,这样的技法都十分独特。”

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阳市文联副主席肖江虹表示,董克俊是一位把艺术创作融入了生活日常的纯粹艺术家,城市的精神气质正是由一群孜孜不倦、卓越的艺术家塑造的,以戴明贤老师、董克俊老师为代表的这代文化人就是贵阳乃至贵州的重要文化符号。

人物名片
董克俊,重庆人(1937-2019),历任第四、五届中国美协理事,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版画评委,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贵州政协画院名誉院长。
舒锐/文 覃伟/图 吕京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