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书店?姚峥华在孔学堂谈书人久长

2025-11-10 10:49:12 来源

11月8日,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姚峥华应邀在贵阳孔学堂,以《但愿书人久长》为题开展讲座。她从“书系列”“书人”“书店”三个维度出发,分享了个人在书人书事系列写作与出版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引领现场观众一同窥见中国出版行业的风尚变迁。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讲座。

图片

姚峥华长期深耕书人题材写作,已出版《书人书事》《书人小记》《书人依旧》《书人肆记》《书人为伍》《书犹如此》《书人陆离》《书人有七》《书风八面》《书人久长》十部作品,新作《书山九重》也即将问世。

在“书系列”部分,姚峥华从封面设计、书名题写、序言撰写及出版社选择等角度,回顾了自己十年间的出版历程。她以设计师风格、设计理念与代表作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出版业的演变。她指出,十本书由十家出版社出版,是将书籍视为承载文字、图像、色彩、空间与节奏的整体,呈现文本的延续性、渗透性与时空感,赋予书籍呼吸与生命。她强调,装帧设计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使书籍从信息载体升华为完整的艺术品。“设计即内容,形式即故事。”她认为,思想、情感与氛围通过视觉与触觉的“通感”语言被再度诠释,而从这十本书的形态、内容与功能变迁中,亦可读出一部宏大的“书中之书”。

图片

在“书人”部分,姚峥华以钱锺书信中的“吴先生”——吴兴文,以及锺叔河与钱锺书、杨绛、知堂先生、吴学昭等人的交往为例,展现了她一贯的白描笔法。她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基础,凭借书评人的敏锐触角,对文学现场中的人物展开近乎田野调查式的巡访与勘探。她的写作融合掌故、文献与阅读体验,不仅记录人物,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一种文化留存。

谈及“书店”议题,姚峥华指出,实体书店在数字化阅读与线上购书的冲击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她认为,更深层的困境在于精神价值的稀释、“书店+”模式遇困与“网红模式”疲软带来的运营扭曲。书店亟需自我重塑与转型探索。她特别介绍了万圣书园,并提及深圳觅书店与西西弗书店,强调书店所售不仅是书,更是一段沉浸的文化时光、一种有归属感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理想的态度与价值观。她提出,书店应超越售书功能,成为文化与思想的传递者。

图片

姚峥华表示,在读书、荐书、写书及与书人交往的过程中,自身亦获得历练与成长。她希望自己的书人系列作品,能以融合人物传记、书话、文化随笔与私人记忆的独特文体,发掘并呈现更多未被正史记载的鲜活素材,为读者理解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及其精神世界,打开一扇多元的窗口,也为当代中国文化史与出版史的研究,留存一份珍贵的文献。

作为讲座主持人,周之江分享了与姚峥华的渊源,并谈及阅读其作品《书人依旧》的感受。他用“琐而不碎,清而有味、如聆其声、如见其人”予以评价,并称“非女性的细腻办不到,非常推荐”。作为一位热爱阅读并关注书店发展的文化人,周之江也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与感悟。他介绍道,贵阳孔学堂举办公益讲座已逾1100场,旨在搭建通往书籍世界的桥梁,与广大市民以书结缘。

接下来,11月9日,孔学堂还将迎来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胡洪侠的讲座。他将以500多年前的意大利印刷书《寻爱绮梦》为例,探讨书籍的艺术空间。欢迎广大读者持续关注并参与。

舒锐/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