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书籍有何用?胡洪侠在孔学堂谈书籍之美

2025-11-10 10:46:50 来源 贵阳孔学堂

11月9日,孔学堂邀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胡洪侠讲学。他以“书籍之为艺术——以《寻爱绮梦》为例”为题,解答了“A1时代书籍如何继续存在?”“面对书籍,大家读到了什么读漏了什么?”等问题。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主持讲座。

图片

胡洪侠,“夜书房”公号主理人,出版有《夜书房》系列、《书情书色》《对照记》系列等书话随笔与散文集,编有《旧时月色》《董桥七十》与《1978-2008私人阅读史》等,最新出版有《夜书房四集:书林与书趣》与《夜书房五集:我城与我书》。

图片

胡洪侠首先分享了自己为何会思考“书籍之美”的缘由。这不仅来自于他对书籍未来的担忧,也来自他对盗版书现象的思考。他提出,要把书当成生命体,要有“书籍观”。在范景中教授“书籍之为艺术”的启发下,胡洪侠认为,要把书籍做成艺术品,只要艺术不消失书籍就不会消失。

书籍之美诞生于哪里?胡洪侠指出,在《美术史与书籍史》辑刊中曾讨论欧洲藏书家王子格罗烈,重点提到了他的藏书中有印刷史上最著名的书籍之一《寻爱绮梦》。时间回溯到中世纪,1455年,世界第一本印刷书诞生。1499年,此时威尼斯作为世界图书之都、世界印刷之都,拥有230家出版社,在此期间印刷的书都叫摇篮本。《寻爱绮梦》就是此时的书籍之一,书中的情节贴近一部中世纪传奇小说,讲的是一个修士被深爱的女子冷落后进入梦乡,在梦中有一番机遇的故事。这本书的特殊之处,第一在于作者存疑,该书出版时隐去了作者的名字,不过39个章节的首字母可以连缀形成一句拉丁文,从而拼出作者的名字。但有同名及其他的原因,大众对作者的猜想一直不断。第二,《寻爱绮梦》在字体、图文关系、排版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创新,带来一场阅读革命。第三、在内容上,巴洛里尼评论《寻爱绮梦》“奢华轻佻,是意大利、古典、淫逸、文艺复兴情调。”与1455年的古登堡《圣经》是人类探索欲望的两极——天国之爱与人间之爱,是摇篮本印刷书的高峰。在胡洪侠看来,《寻爱绮梦》极美丽、极难解、极玄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座纸上的建筑,一个文字的谜宫,一场为感官与智慧共同设计的盛大宴会。它是“书籍之为艺术”这一概念的巅峰体现,拥有一部即可成为大藏书家。

图片

胡洪侠介绍说,《寻爱绮梦》一书以格罗烈收藏的最为极品,格罗烈是法国里昂人,拥有600多部书籍,是当时的大藏书家。按照当时的习惯,藏书家们会自己设计装订这些散页书籍,《寻爱绮梦》作为他的藏书之一,在装帧设计上十分精美,这也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格罗烈眼中的书籍,是印刷和艺术的共同结晶。

把书籍之美带给大众的是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作为当时的出版者,他区别于其他工匠,是一个高雅的、追求精致的人文主义者,是西方第一个赋予了阅读是愉悦、是审美的人,在书籍的庄严之美之外他建立了“印刷书美学”,在字体、版式、插图、开本等方面大胆创新,这在《寻爱绮梦》的印制上表现尤其明显。阿尔杜斯带领他的编辑与设计团队把书籍带到了现代世界。《极简书籍史》上评价:阿尔丁出版物是“后世书籍设计的样板”。

“学习了书籍之美,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就不仅看书籍之用,也可以欣赏它的美。”·胡洪侠说,在中国印刷书籍史上,书籍之用一直被关注。在AI时代,书籍之美则会被放大,这种对实物的感受是数字时代所不能替代的,这也让书籍成为艺术的载体,不用再担心其消失的问题。

图片

周之江分享了自己在英国威尔士一所医学院的图书馆中,亲眼所见的各种手抄本,精美的装帧甚至让他感受到“某种被神祝福的气息”。他表示,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这样的书籍之美,漂亮的书值得被大家珍藏。他说:“虽然现在是电子化时代,但是纸质书的质感和优雅是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希望大家听完讲座重新爱上纸质书。”

图片

据了解,此次讲座是孔学堂讲坛·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第1154期,从2012年创办至今,孔学堂讲坛每个周六、周日与市民朋友准时相见,线上线下听众累计600万人次,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受众最广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品牌。

舒锐/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