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顾彬贵阳孔学堂开讲,阐释“我们如何读《论语》”

2025-11-17 10:49:44 来源 贵阳孔学堂

11月15日,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顾彬教授在孔学堂以《我们如何读<论语>》为主题举办讲座。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龚晓康担任本次学术讲座主持人。

图片

首先,顾彬教授讲述了自身研究方向从神学转向汉学的老子、庄子,进而转向孔子、孟子的原因。他指出,这不仅与自身的生长环境、从学经历有关,而且也与汉语体系的开放与自由密切相关。他认为相较于其他语言而言,研究古代汉语十分具有挑战性,感觉到十分幸福。

其次,顾彬教授指出《论语》并非不谈生死,书中最有魅力的一句话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孔子对世俗执念的超越,对真理的极致追求,也将孔子的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故而,他认为《论语》是开放的文本,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站在阐释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研究,可进一步提高《论语》的哲学高度。

图片

紧接着,顾彬教授以阐释学的独特视角解释了论语中“学”“时”“人”等重要的概念。他指出,《论语》中的“学”不仅有学习的含义,而且有模仿的内涵,代表人模仿宇宙。《论语》中的“时”的概念也与西方的时间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时间观念是没有界限的,而后者的时间观念是具有开端的。顾彬教授认为古汉语体系中的“时”除了代表客观性的时间概念之外,“时刻”的重要含义也是不能忽视的,往往表示在某一个时间内。对于古代汉语中“人”概念的理解,顾彬教授认为需要结合时代历程来理解,不能根据西方思想体系简单理解为man。在孔子时代,“人”更多地是表示贵族,代表君子,而“君子”则等同于“君主”。到了宋代时期,随着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的发展,“人”的范畴得到了扩大,不局限于贵族、君子之中,普通民众也可被称作“人”,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思想民主化、人文化的发展。另外,顾彬教授立足阐释学的角度,还对“神”“子”“习”“乐”等汉字的含义作了详细解释。

图片

最后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人员积极踊跃发言,向顾彬教授提出了诸多深刻的问题。例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下,孔子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在《周易》里,通过数与象的结合,进行占卜来预知未来,这是否与孔子的鬼神观念有关呢?中国文本缺少动词,动词的重要性往往不被重视。西方是基于动词的语言系统,是否有一套具有普遍性的构建在动词体系之上的文本系统?对于以上问题,顾彬教授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作了详细地解答。本次讲座听众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龚晓康/文

  • 编辑: 张益豪
  • 统筹: 侯绍华 李沅栗
  • 编审: 翟 佳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