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龚德全做客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从清明节与传统民俗信仰的有关概念及其关系,以及与火、柳、祖先三方面的崇拜,详细讲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刻文化内涵。
那么,什么是民俗信仰,清明节与民间信仰又有什么关系呢?龚教授借用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的话说,所谓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简单来说,民俗信仰是清明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因素,清明节则是民俗信仰稳定与传承的时间载体,两者相辅相成。
讲座中,龚教授首先讲述了清明节与火崇拜的关系,而这,又与寒食节密切相关。
寒食节其实是清明节的原始母体,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慢慢退出,清明节则继承和丰富了寒食节的内涵,并长期继承了下来。
他讲解道,寒食节之所以要禁火,最普遍的民间解释是子推说,即为了纪念贤臣介子推。
但学术界最普遍的看法,则是来自周代的一种法定制度。“事实上,就是古人既离不开火,又害怕火灾,于是产生敬畏,并形成崇拜,进而产生了制度。”他说。
有趣的是,这一习俗还从火崇拜发展到星宿崇拜,以及火神崇拜。
龚教授说,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燧人氏、炎帝、祝融等火神,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形象而勾画出来的,既遵从了基本的人物特性,又增加了人类所不可及的神性,人类把这种意识形态中的神性无限放大,便形成了以拜祭火神为方式的火崇拜。
他补充说,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转换,是国人对节日意识改变的结果。清明节延续和挪移了寒食节的习俗,并创造了更多富有情感意义的习俗,在广大民众心中扎下根基而延续下去。
除了与火有关的民俗信仰崇拜,清明节还与柳崇拜密切相关。
从《诗经》以来的诗词中,也多有记载。与之相关的,则是折柳赠别、清明插柳、清明戴柳等习俗。
“植物崇拜就是人们根据某种植物的习性,赋于它人类的感情意志,把它人格化、社会化,并祈求它满足人们种种需要的原始信仰观念。”龚教授说。
他解释道,柳崇拜的原始内涵,其实是辟邪祈福与祈求生殖繁衍。
清明正值季节的转换期,此时阳气生发,阴气衰退,由于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
而清明戴柳,则是源自柳树极强的生长能力,祈求生殖的力量和生长的庇佑。
当然,清明节影响最深远的习俗和崇拜,还是与祖先有关,信仰是祖先崇拜,核心习俗则是扫墓祭祖。
龚教授说,祖先崇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指的是人们尊崇、敬奉、祭祀祖先,缅怀祖先的功德,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帮助自己达到某种目的,以便将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的现象。
他提醒说,需要注意的是,墓祭风俗由来已久,但最初墓祭并无固定的时间,直到唐代时,才将这种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相连,所以中唐以后寒食节俗便与清明发生关联。
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并逐渐将寒食清明并称,到了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替代,除了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此时的清明节,已从一个单纯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到了明清时期以后,寒食则基本消亡。
“延续千百年来的祖先崇拜仪式就体现在了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它不但构成了岁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并由此彰显了清明节特殊的社会学意义和生命力。”
龚教授表示,正因为清明节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所以才被列为一个重要法定假日。
2021-12-17
2021-12-10
2021-12-05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