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球汉学青年学者展现阳明文化精髓!专访阳明心学研究专家、龙冈书院名誉院长、教授汪建初

发布时间:2024-07-12 02:05   来源:贵阳孔学堂

7月9日,以“知行合一·心学寻源”贵州行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联合会2024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完成了为期3天的核心课程。在阳明心学研究专家、龙冈书院名誉院长、教授汪建初的带领下,深入探索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汪建初教授在接受贵阳网专访时,对本次活动落地贵州贵阳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活动非常难得,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对贵州文化界的高度认可。来自5大洲15个国家的22位汉学青年学者齐聚贵州贵阳,这也是向世界展示贵州、贵阳形象的一次好机会。

“为了把贵州、贵阳最好的文化产品呈现给全球的汉学青年学者,我们跟主办方、孔学堂反复商量了两三个月,构建了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置了三场课、实地研学,还有几项体验教学,使得课程丰富多彩。这也符合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模式。”汪建初教授说。

在课程设置上,汪建初教授强调了大视角与延展度的重要性。他提到,课程不仅涵盖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还融入了量子力学、现代心理学、当代科学等包括了对整个人类未来的思考,把前沿的问题揉到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揉进2500年以来儒家的道统中,揉进500年阳明心学的发展中。

图片
图片

汪建初教授认为,文化真正的作用是把人优化,而阳明心学就是优化生命的一个非常有效通道。所以,为了让来自各国的汉学青年学者拉近与王阳明在心理上的距离,汪建初教授在首次专题讲座《王阳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将王阳明描述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有趣的生命形象。“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个三不朽的圣人,而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一个行侠仗义的人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实地研学环节同样精彩纷呈。营员们走进阳明文化园、阳明洞、玩易窝、三人坟、天生桥等阳明先生曾经走过的土地,亲身体验王阳明当年的生活环境与心路历程。

图片

第二日的课程中,大家走进阳明洞,体验王阳明当年在龙岗山的艰难困苦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王阳明完成了生命当中最伟大的逆转——龙场悟道。所以,汪建初教授为营员们带来《龙场悟道》专题讲座,“这门课是贵州阳明心学的主打课程,这是无可取代唯一的,也是必选科目,把龙场悟道融入环境当中,让大家真切感受王阳明的所知所感。”

作为阳明心学的总结性讲座,汪建初教授在《天泉证道》讲座中,从四句教的九种解析入手,高度概括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22个营员就是22个专业,所以我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从教育学的角度、从禅宗的角度、从儒学的角度,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角度等等,一层一层分析,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只有在不同维度解析,他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汪建初教授说,四句教是各个阶段的修炼过程,普通人怎么去把握,也分别给营员们进行了梳理,层层递进,让大家从点滴做起,形成习惯,最终到达“知行合一”。

图片

“知行合一,不管是感知、认知、觉知、良知,最终要回到习惯养成,知行合一真正的价值在于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才能体现知行合一,等到习惯养成后变成潜意识,在不自觉当中,按照习惯去做的时候,其实已经知行合一了。”汪建初教授说,知行合一要回归生活的常态化,就是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大慈大悲之心还是上善若水,只要始终保持就是知行合一。

图片
图片

如何把心学融为生命,在体验课程中,汪建初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心法、步法、站桩、品香等体验活动。“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连走路都有文化,另一方面让大家真正了解哪些对生命有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站、怎么走、怎么坐,要把阳明心学的一些原理注入进去。阳明心学就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变成生命的组成部分融入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心学。”汪建初教授说。

对于参加汉学营的营员们,汪建初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他们非常天真,因为天真所以杂念少,所以进入状态找到本体的概率相对比较高,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很好的一帮学生。”

营员们的求知精神和善于思考的品质也给汪建初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他们学习非常投入,而且学习方式确实跟中国学生有点不一样,他们特别喜欢提问和表达,每次一下课就有几个学生围上来提问题,刚刚回答完第二个问题接着又有营员来了。在提问中,在跟老师的交流中,营员们在不断解决自己疑惑过程中,从而获得知识积累,理解能力也随之强化。”汪建初教授说,这也让他深受启发,觉得有必要向他们学习,在思考中读书,而不是记忆型读书。

图片

对于,孔学堂如何以此次汉学营为契机推动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汪建初教授认为,贵阳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资源,把贵州贵阳特有的龙场悟道呈现给世界,是未来的选择。

记者 舒锐/文

  • 编辑:毛玉丹